最令张灵甫揪心的,是缺水!这成了张灵甫最大的心病。 1947年,蒋介石为了收复山东,部署了45万大军进攻解放区,其中74师作为主力先锋,担负着突破山东解放军防线的重任。 张灵甫此时自信满满,志得意满,宣称要将陈毅赶进大海喂鱼。 张灵甫对自己的部队信心十足,认为凭借精良的美械装备,必能轻松击败解放军。 孟良崮主峰地势陡峭,由花岗岩构成,山上几乎没有土壤,缺乏植被,水源稀少。 国民党军的74师原本是一支精锐部队,有着强大的火力支持和经验丰富的将领。 沂蒙山区地形复杂,道路崎岖不平,74师在进驻孟良崮前,已经放弃了包括榴炮和战车,甚至不得不将其主力火炮留在临沂。 华东野战军自八路军时期起,他们便在沂蒙山区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熟悉当地的地形和气候。 为了迫使74师暴露破绽,华东野战军不断变化战线,使敌军疲于应对。 74师最终暴露在了华东野战军的围攻之中。 粟裕看准74师在25师和83师之间的缝隙,迅速派出多个纵队进行包围。 特别是6纵成功切断了74师的退路。 此时,74师已陷入重围,无法逃脱。 张灵甫的尝试突围失败后,最终被迫向孟良崮山上撤退。 然而,孟良崮的山势陡峭且没有足够的防御工事。 张灵甫和他的部队在孟良崮山上的处境可谓是走投无路。 山坡陡峭,视野极其有限,国民党军的火力无法有效覆盖敌人进攻的方向。 此外,孟良崮的岩石地貌也使得国民党军无法修建有效的防御工事。 即使在山顶部署了火炮,也因地势过于陡峭,炮弹的飞行轨迹受到严重影响。 华野在宿北、鲁南和莱芜等地的战役中,缴获大量国军的武器,特别是火炮。 74师的最大困扰是缺水问题。 孟良崮山地的特殊地形使得山体蓄水能力差,加上天气持续炎热,导致74师的水源在几天的战斗后完全耗尽。 没有足够的水源,士兵们的体力迅速下降,机枪等重型武器因缺水无法正常使用。 即便国民党空军曾试图通过空投补给,但由于孟良崮山顶面积狭小,补给物资大多落入华东野战军阵地或交战区。 为了争夺水源,74师与华东野战军的9纵展开了争夺战。 9纵25师73团的一个连队坚守着一处山泉,尽管敌军发动了数十轮进攻,但始终未能突破。 74师的困境愈加明显。 山上的烈日、缺水、食物短缺,以及华东野战军的持续压制,几乎让整支部队陷入绝境。 即使在这一过程中,士兵们曾尝试以人尿、马尿来解渴,但后来连这些物资也变得不可得。 勃朗宁水冷机枪,这种机枪射速较快,需要频繁加入冷水。 然而,缺水使得这些机枪无法正常使用,甚至在后期,许多机枪完全失去了战斗力。 战斗进入尾声时,尽管之前几天一直是晴空万里,随着战斗进入最后阶段,山雨忽然倾泻而下。 此时,华东野战军的士兵们已经开始打扫战场。 事实上,这场暴雨与天命无关。 气象学家指出,孟良崮地区本就容易形成降水。 由于激烈的炮火和高温蒸发,空气中的水蒸气在特定条件下快速凝结成云层,最终降下暴雨。 张灵甫的错误决策在于他高估了自己部队的作战能力和装备优势。 虽然74师的装备先进,但其内部缺乏足够的灵活性,过度依赖重武器使得在地形复杂的孟良崮山区时,无法发挥出优势火力。 与此同时,张灵甫也低估了敌人的作战实力。 实际上,陈毅和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在敌军进攻之初便迅速进行了布置。 在战斗爆发的前期,张灵甫的部队还未完全进入作战状态,因过于急功近利,坚持孤军作战,而这一策略导致了他深陷包围圈,最终难以突围。 而在此期间,蒋介石的高层对战况的误判,使得援军未能及时到达。 张灵甫指挥的74师内部的矛盾也在此时爆发。 在作战前,李天霞在抗日时期一直是张灵甫的上级,但因种种原因未能继任更高职务。 尽管蒋介石要求支援,但李天霞所派遣的部队根本无法起到实质作用。 参考文献:[1]乔石豪.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管党治党理念与实践的历史反思--以“张灵甫案”和“黄克功案”为例[J].许昌学院学报,2021,40(4):78-82
最令张灵甫揪心的,是缺水!这成了张灵甫最大的心病。 1947年,蒋介石为了收复山
时光匆匆行者路
2025-02-17 17:28:27
0
阅读: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