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荐片季 哪吒2全球影史票房第10
在我看过的《哪吒2》的影评中,不少文章写到同一种观点。
归纳一下他们的大意是:
别看哪吒敖丙以个体反抗系统,大获全胜燃得天地变色,但其实不值得我们大多数观众共情。
因为在现实中,那些被暴打炼丹的土拨鼠、被岩浆焚烧家破人亡的陈塘关百姓,才是这个世界的大多数。
我们没有哪吒和敖丙的血统门第,没有殷夫人和敖光的上一辈资源撑腰,别说我命由我不由天了,甚至连反抗不公的资格都没有。
观众为哪吒敖丙的奋斗而感动,却忘了电影里我们所对应的角色,凄惨的命运遭到忽视,甚至还被当作笑料对待。
这些说法看起来有道理,但我觉得它们的作者多数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他们能对电影情节有相对深刻的观察,能结合现实组织出逻辑严谨的文字,应该是受过高等教育,比较有见识和头脑的。
你说他们对商业片的本质和娱乐功能缺乏基本的了解,我是不信的。
我们在现实里是什么人,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还需要这样提醒吗?
相反,正是因为清楚自己的身份和处境,才会被这样的电影吸引啊!
商业大片,提供偶像的奋斗激励,提供无穷无尽的奇幻幻想,释放无拘无束的梦境。
就是要让你看没看过的奇观,体验最梦寐以求的冒险,获得最超凡脱俗的胜利。
从心理上,让你突破一切现实的桎梏,觉得自己也能上天入地打破界限无所不能。
尤其像《哪吒2》这样气派豪华、节奏流畅的顶级商业片,不拿来给人白日造梦,难道是拿来讲社会阶级的政治课吗?
你要在现实里已经是哪吒敖丙那个级别的人物了,反而不太想去看《哪吒2》了。
因为它的情节脱离和提升你的现实所带来的那个爽感,远远没有那么强了。
说不定一个讲穷人相濡以沫的悲情片,反而能满足你对底层猎奇的娱乐追求。
你可能会举反例,说当年美国的黑社会不是很推崇《教父》吗?
但别忘了看完他们说:太酷了,黑手党就该这个样,我们学起来!
大多数普通人,一定是在商业片里找到了自己向往、高于和异于自己人生经历的东西,才会获得娱乐。
复仇者联盟打灭霸,汽车人斗霸天虎,速度与激情狂飙车,大家都看得很兴奋。
这时候没有人会去想——我才不是这些动作英雄,我只是他们扔汽车、刨马路、砸大楼的时候被惊吓,被压扁,被毁掉家园的普通人。
这就是商业大片最基本的操守,让人忘掉现实,忘记自己的人生角色。
回到《哪吒2》,正是因为它品质够硬,制造了足够沉浸的戏剧情境,才让人在两个多小时里自觉自愿恍然入梦,忽略自己跟陈塘关百姓和土拨鼠是同一阶层。
我们假设它是个制作敷衍的烂片,剧情不连贯,角色公式化,特效注水,台词干瘪……
那么压根不用任何提醒,自然会有大批普通观众排着队吐槽:搞两个神仙二代来教育我们要努力反抗命运,太可笑了,我们要有这背景地位早逆袭了好吧!
能写长文分析阶层固化的作者,多半现实中过得不算太差。
真正为生计奔波的陈塘关百姓,只想趁着短暂的休息时光,买张打折票钻进电影院,在五彩斑斓的视听里暂时忘掉下个月的房租。
你说观众不该代入哪吒敖丙,但别忘了他们走出影院更加不想当陈塘关百姓,他们比哪吒敖丙更渴望体验一把哪吒敖丙的人生。
电影看得好好的,剥颗糖麻痹一点生活的苦涩,让自己愉快一点,并期待字幕升起之后这种愉悦能停留得更久一点。
敲碎这种来之不易的梦幻和抚慰,挺残忍的。
就像卖火柴的小女孩,好不容易划亮一根火柴,感到自己在温暖的房子里被亲人和美食围绕着。
有人过去一口给她吹灭了火柴,板起脸教育:这都是假的,别忘了你现在又穷又饿而且快冻死了!
何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