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为纯电 i 系列,做了哪些补能的准备?
理想 i 系列应该马上发布了,趁这个机会聊聊理想的补能…
最近翻看相册,发现今年我去的最多的充电站居然是理想的 5C 站,和大家做个分享。
★铺设速度太快了,特别是高速。
今年明显感受是理想铺设速度非常快,而且基本都辐射在我的出行区里,这个是一个比较奇怪的现象。因为我的行程比较随意,在广东、北上一些比较多,但很多次都能遇到。
包括深圳往东的高速,包括福建,还有珠三角区。我记得有一次我在天津一个偏远的高速,导航都没有显示有充电站,开进去发现有一个理想 5C ,没有其他充电桩。
这也可能跟理想在选址上有很大关系,还有就是高速服务区,前期理想的高速服务区铺设非常猛。
而高速和用户体验关键又非常大,高速补电一般是用户主动性的强需求,比如高速快没电了,同时用户高速对充电时间也比较敏感,更好发挥超快充的优势。
高速和城区最大的区别是,城区如果这个自建站离我生活区比较远,我可能会选择家近的第三方站。
★作为高端纯电用户,最需要就是体面。
只有全周期体验过理想 MEGA 的充电,才知道体面这个词的含义。
去年我开 MEGA 和朋友同事出行,还有一次去广州着急出差,没电去理想 5C 应急充电,就5-7 分钟出发了。
很多用户只觉得速度快,但背后有很多原因。
我发现 30 万级别以上的用户,最重要的就是体面,充电对应的就是速度、专属性和全周期体验。
我觉得这是中国老百姓最纯朴的需求,就是所有东西愿意花钱后要得到对应的体面。
我在春节期间基本追了写的 L8 的体验,跟我之前体验非常类似。
比如有家人们一起长途出行去充电,就希望时间不要太长。比如这台车的设计看起来让家里人开出去觉得体面。比如后备厢装东西的时候装的多一些,有哪些舒适的功能能用起来,家里人一起坐的时候不会觉得挤。
甚至到智能驾驶,带家人朋友体验的时候也能“体面”,如果不好用那就宁愿让家里人不知道我有这个功能…
比如离车泊入这个例子,从技术开发上似乎并不是顶尖的功能,但用户真切收获到实际的效果,我觉得这是普通用户最想看到的。
而不是端到端,或者有没有用到Thor。
理想 i 系列和 MEGA 的专属性就是 5C ,而且理想会针对一些高流量的高速,甚至连续两个服务区布局 5C ,来保证专属性。桩都写着理想纯电车型专属的字样,手机和车机都有专属的标识。
而看回理想纯电 i 系列,充电体验就是怎么样让用户快速找到充电桩,和车辆适配后充电更快。其次有专属感,而不是和出租车司机们抢桩排队。
★理想的交互,是围绕充电全周期的。
63也发了一条关于理想地图融合充电桩的动态。理想基本是用产品的思维来定义整个全周期充电体验,而不单单只是补能这个动作。
而且理想这些 5C 站所有的装潢都是统一的,这些我发现其他品牌不太重视。比如包括站前棚、文字、颜色和设计,理想都非常重视品牌,而且对理想车主都有对应的指引,比如桩上的专属字体,支付方式甚至价格等。
有些品牌装潢的桩有时候不太一样,还有一些车企和第三方合作的桩,可能扎在一些出租车司机常去的站里。我也是最近才知道智己原来和国网做了即插即充,
其次理想每个站桩的组合是固定的,2C或者4C,和一个5C。而且理想纯电用户看到理想5C的感受是只要进官方站,就一定是 5C 体感,5C 就是速度,有很大不同。
其次是手机、车机和站端的交互。目前做的最好的是蔚来换电、理想5C两种。
在车机端,导航界面可以明确告诉用户下一个服务有没有5C自营桩,对应的状态。
用户手机规划的补能路线直接推送车机,还有专门的 5C 超充路线可以选。比如即插即充、自动开盖、直接支付。支付都少了很多流程,车机明确告诉速度快了多少,几分钟换来多少续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