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张伯伦应该被原谅吗? 1938年9月30日,英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在德国

诺诺说历史 2025-02-16 18:28:02

当年的张伯伦应该被原谅吗? 1938年9月30日,英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在德国慕尼黑签署了《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协定》,史称《慕尼黑协定》。 《慕尼黑协定》签署后,时任英国首相张伯伦“凯旋”,并受到崇拜和赞美,甚至有人准备提名他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他本人也认为自己“很伟大”。因为,他觉得他制止了一场战争,维护了欧洲和平。 《慕尼黑协定》签署的第二年,即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国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全球有61个国家卷入其中,超过7000万人死于这场战争。 二战爆发后,英国遭到“反噬”,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次年5月,张伯伦在一片指责声中辞职,其首相职务由丘吉尔接任。 1940年11月9日,张伯伦带着愧疚离开人世间。在2006年进行的英国历任首相排名中,张伯伦倒数第一。 有人曾以“好心办坏事”的理由替张伯伦辩护,但7000万“亡灵”未必会答应。因为,虽然战争不是他发动的,但他却是不折不扣地“绥靖”。而“绥靖”则有两个“心理因素”,一是害怕英国卷入战争。二是潜意识里有成为“爱好和平的伟人”之“小心思”。 苏格拉底曾说:“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俗话说:人不应该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然而,历史却总会有“惊人相似的一幕”出现。因为,这世界总有人基于“利欲熏心”而选择“错误”,且以“热爱和平”的名义。 翻开历史还会发现:举凡刻意让自己伟大的人,往往会“遗臭万年”。

0 阅读:85
诺诺说历史

诺诺说历史

每天更新不一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