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刘少奇开会回家后,询问王光美:是不是给过我们什么补助?听到丈夫的这句话,王光美其实非常的意外,她是绝对不会做出这种事情的。 1962年的夏天,北京的天气格外炎热。这一天刘少奇参加完中央会议后,立即赶回了家中。 他刚进门就急切地寻找妻子王光美,脸上带着少有的严肃表情。妻子王光美正在整理家务,看到丈夫如此神色,不由得停下了手中的工作。 "是不是给过我们什么生活补助?"刘少奇开门见山地问道。王光美听到这个问题后非常惊讶,因为她对此事完全不知情。 原来在刚才的会议上,毛主席出于对一些生活困难同志的关心,提出了关于部分高级干部补助的问题。会议的内容让刘少奇警觉起来,他意识到可能有什么事情被瞒着自己。 "我不知道这件事。"王光美如实回答。刘少奇听后,立即让王光美去调查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 王光美来到卫士组询问情况,卫士们本以为能继续瞒着这件事。但既然领导主动问起,他们也就不再隐瞒。 原来这件事要从两年前说起。当时,负责保卫工作的同志们看到刘少奇一家生活拮据,便商议着要给予一些帮助。 他们注意到按照国家规定,工作人员加班到深夜是可以领取夜餐补助的。于是他们便以这个名义,每天给刘少奇夫妇每人补助五角钱。 补助的事情一直在悄悄进行,没有向刘少奇和王光美汇报。卫士们认为这是在帮助首长解决实际困难,也是出于对领导的关心。 王光美听完卫士们的解释后,立即回去向丈夫做了汇报。这个消息让刘少奇的眉头皱得更紧了。 对于这件事情的处理,刘少奇表现出了坚决的态度。他认为,即使是出于善意,这种不透明的补助也是不应该的。 刘少奇立即叫来了卫士长,语气严肃地表示:"我的生活问题,为什么要瞒着我?这些事情过去我已经多次说过。" 在他看来,通宵工作是一种习惯,一天就是三顿饭,不需要什么夜餐补助。比他更困难的人还有很多,没有理由接受额外的补助。 这件事情的处理方式充分体现了刘少奇为人处世的原则。他不仅要求退还所有补助,还要求将每次退赔的收据都交给他查看。 这样的处理方式让卫士们深受触动。他们原本是想帮助首长解决生活困难,没想到反而让领导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6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重新规定干部住房收费标准后,刘少奇专门让工作人员重新测量了住房面积。测量结果显示每月应该多交20元左右的费用。 对于增加的费用,刘少奇表示既然已经定了工资制度就要彻底执行,高级干部更要带头遵守制度。从此以后,他家每月的房租水电费从40元增加到了60余元。 除了这些基本开支,刘少奇还要负担几个孩子的教育费用。子女们虽然在学校食宿,但学杂费和日常开销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刘少奇家的经济状况可以用"拮据"来形容,但他们始终坚持不让孩子们享受特殊待遇。每个孩子每年只能买一双新鞋,这个规定从未因为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过。 家里的经济紧张在一些特殊场合尤为明显。有一次阿富汗国王夫妇访华,要见刘少奇的孩子们。但孩子们的衣服都打着补丁,最好的一条灯芯绒裤子膝盖上还有个三角形的破洞。 家里的人想过要借用北京市献花儿童的服装,但最终还是用巧妙的方式处理了这个问题。一位心灵手巧的阿姨在破洞上缝了一朵小花,化解了这个尴尬。 即便生活如此困难,刘少奇仍然坚持从工资中拿出一部分来帮助有困难的亲朋好友。他认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扶危济困是应尽的义务。 这种严格的经济管理方式在当时的领导干部中并不少见。许多高级干部都过着十分简朴的生活,他们用实际行动展现了共产党人的本色。 通过这些具体的收支细节,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国家领导人家庭的真实生活状态。这种生活方式与普通群众的生活并没有太大的差距。 在了解了特殊补助的来源后,刘少奇立即要求计算补助的具体金额。经过仔细核算,从开始到发现这件事的时间正好是两年零十个月,每月30元的补助,总计达到了1020元。 这笔数目不小的补助金,刘少奇要求必须全部退还。从发现补助的当月开始,他要求每月从工资中扣除30元,一直到还清为止。 这样的处理方式意味着,原本每月增加30元的补助变成了每月减少30元的扣款。对本就不宽裕的家庭经济来说,等于每月的生活费减少了60元。 在刘少奇的要求下,子女们必须在学校食宿,以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他们和其他同学一样,每天自己乘坐公共汽车上学,不允许享受任何特殊待遇。 刘少奇经常教导子女们:"不要从我的过去了解我,要从现在和将来了解我。"这句话体现了他对子女的期望。
1962年,刘少奇开会回家后,询问王光美:是不是给过我们什么补助?听到丈夫的这句
随风起舞的尘埃
2025-02-15 18:07:48
0
阅读: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