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感觉:厂商在全价位段对影像功能选择持续“加码”还是掉头“减配”取决于它是否在大成本投入影像部分之后获得的商业回报符合自己的预期。
例如有些厂商的受众非常“言行一致”的表示小尺寸机型不需要堆那么高的影像规格影响手感、并且也身体力行的通过实际购买的行动证明了在影像上给予较弱的配置不会影响销售、还能持续的争取到这一部分人群的购买力的话,那么厂商就会在这部分产品上给与影像部分持续的“懈怠”。
又例如有些厂商在大力气推动旗舰和高端机型的影像能力进步、以及投入大力气在这部分的宣传上,并没有带来与其相匹配的销量和对应价位段市场份额的提升,反而在产品定义转向非功能性主导的外观时尚导向、生活化日常产品导向后,产品的销量得到了远超之前产品的销量提升,那么厂商自然而然的就会把产品定义和成本分配从影像部分抽离,转做其它“更有性价比”“更容易带来销售提升”的产品方向。
而对于一些多年在影像部分上的持续发力不仅已经收获到了用户心智认可更获得了市场销售的正向反馈的厂商,在全价位段上都将影像作为产品重点并给与高于同档位其它竞品的配备,其实也是一种“找准自己舒适区”的行为。并且在这种持续性的给予影像能力高配/高档级体验的过程中进一步收获用户对品牌在影像上的高阶认知,也品牌本身而言是一种“螺旋向上”的正向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