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老家发现一些令人心酸的现象,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 一、过完年后,大家都不急着出门了! 昨天元宵节一过,意味着这个年,也彻底过完了。往年,初八以后,村里就安静下来,除了老人和小孩,年轻人所剩无几,早早就出门打工去了。 可今年,出门的没多少,大部分人都还在家里,杀鸡杀鸭,忙着过节,热火朝天,一改往时的冷清景象,村里很多年都没过过这么热闹的元宵节了。 跟邻居们聊了一会,他们都说,如今在外打工,收入并没有多高,做几天歇几天,而房租水电、吃穿用度却一天也不能停,忙活下来,没剩几个钱。 在外面做小生意的,也说去年生意不好做,有的白天开小店,晚上还去跑外卖、当代驾,挣不到钱,还疏远了家里的老人、孩子,不想再折腾了。 这几年,老家的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县里办了好多工厂,工资比外面低些,但吃住都在家里,省了不少钱,这么一算,收入就扯平了。 还有人打算在家里种地,如今,交通条件大为改善,种豆角、种豌豆、种莲藕,只要大家一起种,形成规模,就有很多客商慕名来收购。 家里有老人,有小孩,谁又愿意不尽孝,远走他乡,让孩子也成为留守儿童呢? 或许,不久以后,农民工这种职业身份,就会消失了吧! 二、年味越来越淡了,亲情也跟着冷淡了! 以前 ,大家最期盼的就是过年,忙活了一年,终于可以闲下来,穿新衣服,做好吃的,还会到亲戚家去拜年,久未谋面的表哥表妹,又可以相聚一起玩耍,还能领红包。 前几年,大家都在讨论过年的年味淡了,大家走亲戚,都着重在“走”字,开着车,到了地方停下来,放下礼品发了红包,赶紧走了,不吃饭,更不留宿,就是走个形式。 . 父亲还经常说,这样走亲戚还不如不来,就上门送个东西,大家别说聚在一起吃个饭寒暄一会,就连口水都不喝就走了,哪像走亲戚呢,反而像是送快递的,敷衍! 可如今 ,大家真是连敷衍都不想敷衍了,过年了就待在家里,村里走走,就不想出门走亲戚。辈分亲的老人,还可能会发一个红包慰问一下,一般的亲戚,就不闻不问了。 以前,除夕一到,亲戚们相亲相爱一家人的群里就热闹起来,你发完红包我接着发,拼速度,拼手气,看谁运气好抢得多,真是其乐融融,今年,连拜年信息都消失了! 除了父母和子女,大家好像已经无暇关注太多。 照此以往,恐怕走亲戚就会成为历史现象了。 三、大家好像都被手机绑架了,变得冷漠。 七八十岁的老人,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好不容易盼到过年,儿女孙子们都回来了,家里重新充满了人气,按道理,老人们不会孤独了。 可晚辈们除了刚回家的时候,嘘寒问暖一番,当完成任务后,就不再用心去管老人们了。年轻人在外习惯了,回家后也嫌弃老人思想落后,跟不上形势,不愿多交谈。 除夕夜,开着电视,播着春晚,也只是老人在看,一旁的年轻人,人手一台手机,戴着耳塞,刷短视频、看爽剧,就没人愿意停下来,和老人好好聊聊天,说说心里话。 大年初一开始,只要一吃过饭,中青年们就聚在一起打牌、打麻将,喝酒吹牛皮,老人们只能化身为厨师,做好了饭,等他们回来吃饭时,才有机会一起聚一聚。 青少年也是人手一台手机,通过手机与外界交流,喜怒哀乐,不亦乐乎,身边的事真是无暇顾及,谁来走亲戚,不抬头不关注,啥也不管,也搞不懂亲戚关系。 有人过来打招呼,就嗯啊几句,应付下,真是让老人们看着直摇头。等初六一到,该走的都走了,好像这个年过了,又好像没过过,老人们都有点迷茫了。 感觉70后、80后这一代人老去以后 ,人情味会更淡薄,年味也会越来越冷淡。 说不定,以后春节也像劳动节、国庆节一样,仅仅是个节日,大家休假而已。 大家觉得呢?
在农村待了3年,我发现了一个残酷的事实:农村正在断崖式衰败,而这一切的罪魁祸
【6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