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元宵晚会落幕,也意味着年彻底过完了,所以也想谈谈对今年央视春晚和元宵晚会的看

随笔笔记本 2025-02-13 12:36:31

昨天元宵晚会落幕,也意味着年彻底过完了,所以也想谈谈对今年央视春晚和元宵晚会的看法。

从“年夜饭”般的温馨回忆,到“科技试验田”的前沿探索,春晚的变迁无疑映射了时代的巨大进步。然而,在这场科技与传统的碰撞中,我们似乎也感受到了一丝欢笑的缺失。

回望八九十年代,春晚是真正的文化盛宴,每一个节目都能触动人心,引发共鸣。赵丽蓉老师的评剧腔Rap、黄宏的“大锤八十”吆喝,至今仍是经典中的经典,让人回味无穷。那时的舞台虽简陋,但每个包袱都能精准戳中观众的笑穴,带来纯粹的欢乐。

然而,2025年的春晚却仿佛开启了一场科技狂欢。XR技术让铜梁龙在演播厅翻腾,全息投影让重庆火锅的雾气栩栩如生,甚至连无锡分会场的秧歌队里都混进了AI机器人。这种跨界融合确实令人眼前一亮,收视率也冲上了78.88%的高点。但令人遗憾的是,当我们看到 沈腾小品笑不出来 的热搜时,不禁要问:春晚的欢笑去哪里了?

语言节目的“代际断崖”问题尤为突出。以前的赵本山、陈佩斯等人,甚至能在现场搞出现挂包袱,但现在的小品演员,既不专业,也不好笑,这种尴尬也反映了语言节目在创新上的乏力,像前几年春晚上的小品《初见照相馆》现在已经成为全网吐槽春晚的代名词,看似迎合年轻人,但实际上难以引起年轻观众的共鸣。

相比之下,歌舞类节目倒是渐入佳境。周深空灵的嗓音、易烊千玺的戏腔都让人印象深刻,也引发了年轻观众的热议。但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割裂现象,也让人不禁思考:春晚如何才能让不同年龄段的观众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欢乐?

重庆分会场的操作虽然令人眼前一亮,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但机器人员秧歌的魔性画面也暴露了创新焦虑。当技术成为主菜,内容反而成了摆盘装饰时,我们不禁要问:这是否偏离了春晚的初衷?

在这场科技与传统的碰撞中,春晚似乎陷入了一种“量子纠缠”状态。老观众守着电视机寻找“年味”,年轻人则举着手机等待“爆梗”。导演组虽然竭力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但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当撒贝宁和机器人说对口相声时,70后观众笑着笑着突然沉默——他们想起了三十年前那些真正的相声大师和他们的经典作品。

或许,真正的突破并不在于技术有多炫,而在于能否找到那个让全家老小同时放下手机、共同欢笑的瞬间。当哪吒在元宵晚会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时,我们也希望春晚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重塑真身”,让欢笑再次成为这台晚会最动人的旋律。

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春晚作为国民晚会的代表,既承载着传承文化的使命,又肩负着创新发展的重任。我们期待未来的春晚能够在保持传统韵味的同时,注入更多新鲜血液和创意元素,让每一位观众都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欢乐和感动。

0 阅读:1
随笔笔记本

随笔笔记本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