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河公园发现疑似庐州古城墙遗留物#【合肥香花墩承载了合肥哪些历史印记?】近日,合肥包河公园升级改造,发现了疑似合肥古城墙遗留物,引起广泛关注。
#香花墩并非包公幼年读书处# 千年包公深入人心,包公精神世代传承。香花墩,这一与包公文化紧密相连的地名,承载着丰富的合肥古城历史印记。为了解合肥老地名“香花墩”的历史传承与文化内涵,2月12日中午,大皖新闻记者联系上了已经退休的合肥市图书馆馆长凌波。
凌波介绍,香花墩的名称源于合肥城南的一个壕沟上的土墩,壕沟中莲花盛开、香气四溢,香花墩作为包公祠所在地的土墩,见证了合肥古城的历史变迁。
有观点认为,香花墩是包拯幼年读书的地方,这种说法准确吗?凌波指出,香花墩并非包拯幼年读书的地方,而是包公去世后宋朝皇帝赐给他的土地。但是,在明弘治年间,太守宋克明曾命包公二十四世孙大章读书于包公书院。“所以说‘包公在此’读书,应该是指包拯的后人在此读过书。”
研究包公文化的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江淮文化遗产和历史地理学者张靖华指出,没有文献记载香花墩是包拯幼年读书的地方。“根据现有文献,明代中期由知府将河中小洲上的佛寺拆除,建成书院,名“包公书院”,是一所公共学校。学校最初选择合肥优秀学生在此读书,相当于合肥府学中的‘加强班’,这些学生中,也有包氏族人,但并非以包氏为主。为了鼓励学生效法乡贤,取名‘包公书院’。”张靖华还表示,香花墩是包河公园中的一个景点,解放后包河公园叫人民公园,后来改名包河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