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如果不是他冒着枪林弹雨,伪装成乞丐,跋涉1400公里,将50毫克镭安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2-12 21:22:06

1937年,如果不是他冒着枪林弹雨,伪装成乞丐,跋涉1400公里,将50毫克镭安全送达目的地,中国的命运可能会如巴勒斯坦一样,百万人流离失所,民族独立更无从谈起!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1年,在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年轻的赵忠尧正跟随着“原子核物理学之父”卢瑟福进行研究,这位中国来的青年科学家,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执着的科研精神,很快赢得了卢瑟福的赏识,实际上,在此之前,赵忠尧就已在国际物理学界崭露头角。   1930年,他发现了名为“额外散辐射”的物理现象,这一发现为后来正负电子对的发现奠定了重要基础,这项工作发表在《物理评论》上,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事实上,正是受到赵忠尧研究的启发,科学家安德森才成功发现了正电子,并因此获得193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31年,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悍然侵占东北三省,远在英国的赵忠尧,每每读到相关新闻,都感到心如刀绞,此时的他,面临着一个重大抉择:是继续留在世界顶尖的科研环境中追求个人的学术成就,还是立即回国报效祖国?   在临别之际,卢瑟福倾注了对这位得意门生的所有期望,将价值连城的50毫克镭赠予赵忠尧,既是离别的馈赠,更是对中国科学发展的殷切期望。   回国后的赵忠尧立即投入到祖国的科研事业中,他将这50毫克镭捐献给了清华大学,并在此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核物理实验室,他开设了国内首个核物理课程,为中国在这一领域的起步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1937年的中国,风雨飘摇,日军的铁蹄践踏着这片古老的土地,一座座城市相继沦陷,在这场民族危难中,清华大学不得不作出南迁的决定。   在日军即将占领北平的紧急时刻,赵忠尧做出了一个足以载入史册的决定,他没有随大部队南迁,而是悄然返回已是风声鹤唳的清华园,在好友梁思成的帮助下,他闯入几乎成为“孤岛”的校园,找到了那个藏有镭元素的铅筒,这一决定,掀开了一段惊心动魄的逃亡序幕。   为了掩护这份珍贵的“国宝”,赵忠尧想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方案:他找来一个普通的咸菜坛子,将装有镭元素的铅筒小心翼翼地放入其中,随后,他换上破旧的衣衫,化身为一个不起眼的“乞丐”,开始了一段长达1400公里的徒步逃亡之路。   沿途遍布日军哨卡,任何可疑的物品都会被严密盘查,赵忠尧只能选择人迹罕至的山路,昼伏夜行,那个装有镭的坛子始终被他紧紧护在怀中,以至于在他的胸口留下了永久的伤痕,更为严峻的是,镭元素的放射性辐射,正在无声地侵蚀着他的健康,然而,为了保护这份关乎国家未来的宝贵财富,他毫无怨言地承受着这一切。   这并非赵忠尧人生中唯一的壮举,在之后的岁月里,他始终致力于推动中国核物理事业的发展,1946年,他作为观察员参加了美国在太平洋进行的原子弹试验,当看到那朵震撼人心的蘑菇云时,赵忠尧深刻认识到:中国必须掌握核科技,才能在世界舞台上获得应有的地位。   带着这样的使命感,他开始在美国寻找能够推动中国核物理研究的关键设备,通过种种努力,他成功从美国物理学家约翰·特朗普手中购得一台老旧的粒子加速器,为了将这些设备带回国内,他不得不将其拆解成零件,再想方设法运回祖国,这些设备后来成为了中国早期核物理研究的重要基石。   赵忠尧的贡献,不仅体现在他为国家带回的科研物资上,更体现在他培养的一代代优秀物理学家身上,在他的指导下,杨振宁、李政道等一批杰出的科学家脱颖而出,为中国物理学的发展注入了生生不息的活力。   信息来源:中国青年网——那个把50毫克镭放进咸菜罐里的“乞丐”,竟是两弹元勋!

0 阅读:1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