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在外巡查时,遇见一位奇特的老汉。老汉衣衫敞开,肚皮裸露,双腿翘坐在木椅上。康熙见状,忍不住问道:“老伯,这样不觉得冷吗?”老汉抬头不看,依旧平静地回应:“肚里的书快发霉了,晒晒吧。”
康熙听后,心生疑惑,便继续观察这个老汉。不久之后,竟然发生了让康熙意想不到的事:这个看似普通的老汉,竟被封为翰林院编修。这一事件让康熙深思,也让他意识到,自己不仅要努力治理国家,还要善于发掘人才。康熙时代,正是这样一个人才辈出的时期,背后正是他知人善任的智慧。
康熙作为清朝最勤政的帝王之一,一直有着励精图治的愿望。然而,每天上朝,他却常感到朝堂上气氛沉闷,官员们递交的奏折大多只是报喜不报忧,缺乏对国家发展的实际意见。朝廷中的文武百官似乎早已安于现状,缺乏敢于直言、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的担当。
一天,康熙朝会后心情沉重,便来到苏麻喇姑宫中向她倾诉:“您说,这满朝文武为何总是如此沉闷?他们每天只是在报喜,从来没有建设性意见。黄河水患困扰了这么久,直到无法隐瞒时才报告上来,嘴里总是提到赈灾银两,却没有人提过治本的办法。平定三藩之乱,周培安功不可没,可现在一个个都出来抢功,遇到问题时却推诿不决。您说,我还能重用谁,谁能分担我的忧愁呢?”
苏麻喇姑听后微微一笑,温和地答道:“自大清建立以来,凭借勇猛震慑天下。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太祖开疆辟土的勇气渐渐消退,开国元老和世袭贵族的安逸生活也让他们失去了当初的斗志。现在的朝臣们大多功高自傲,缺乏奋发图强的决心。皇上为何不广开言路,摒弃满汉成见,广纳贤才呢?我们不仅可以通过科举选拔人才,还应鼓励各州府举荐更多能人。”
听了苏麻喇姑的建议,康熙眼前一亮,立即表示:“您这一席话,胜过我读了十年书。得人才者得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我这就去安排。”
康熙意识到,清朝的人才选拔仍沿用了明朝的科举制度。为了更好地了解科举的实际情况,康熙决定微服私访。他穿上便衣,带着侍卫前往京城附近的科举考生集结地。在一个凉亭内,他偶然看到那位老汉,依旧衣衫不整、坐在椅子上。康熙好奇地走上前,问道:“老伯,这时候并非盛夏,您不冷吗?这凉风容易染病啊。”
这次偶遇不仅令康熙深感启发,更坚定了他广开言路、任贤用能的决心。
心若在风耐何
[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