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沙俄煽动呼伦贝尔独立 19世纪70年代起,沙俄通过军事探险和地理勘测逐步渗透呼伦贝尔。俄方人员如弗里特舍、加尔纳克等对大兴安岭及黑龙江流域进行详细军事地理调查,为后续侵略铺路。 至19世纪末,沙俄通过修建中东铁路进一步加强对呼伦贝尔的控制,铁路沿线成为其军事和经济扩张的据点。 沙俄通过《中俄密约》(1896年)取得中东铁路修筑权,铁路起点满洲里成为其觊觎的核心区域。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沙俄以“护路”为名出兵17万占领东北及呼伦贝尔,摧毁边防哨所,强占资源。 1911年,沙俄趁清朝崩溃之际,逼迫签订《满洲里界约》,割占中国1400平方公里土地,进一步削弱中国对边境的实际控制。 1911年外蒙古“独立”后,沙俄煽动呼伦贝尔王公胜福、车和扎等人叛乱。1912年1月,叛军在俄军支持下攻占呼伦(今海拉尔),俄方威胁中国驻军不得抵抗,否则将武力干涉。呼伦道台被迫撤离,叛军宣布“独立”,依附于外蒙古伪政权。 沙俄通过傀儡政权掌控呼伦贝尔的矿产、林业和渔业资源,签订54项不平等合同,租期长达50余年。例如,吉拉林金矿、察罕敖拉煤矿等均被俄方垄断开采。 1915年《中俄关于呼伦贝尔之协定》名义上承认中国主权,但规定中国军队不得进入该地,税收和经济活动由俄方主导,呼伦贝尔成为沙俄实际控制的“特别区域”。 北京政府多次与沙俄交涉,但俄方以军事威胁阻挠中国平叛。例如,1912年俄军伪装成叛军进攻胪滨城,被守军击退后,俄方直接以武力威胁迫使中国撤军。 日本、英美等国虽关注局势,但未能有效制约沙俄,直至1914年一战爆发,沙俄重心转向欧洲,对华压力有所缓解。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沙俄势力瓦解,呼伦贝尔地方势力转向中国。1920年,当地蒙古旗代表联名请愿回归,张作霖派军进驻海拉尔,中国恢复对呼伦贝尔的主权,结束了长达8年的分裂状态。
1912年沙俄煽动呼伦贝尔独立 19世纪70年代起,沙俄通过军事探险和地理勘测逐
极速侃历史
2025-02-12 15:20:0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