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跑汽车盈利破局:第二家盈利新势力的启示录 ——从业者拆解“全域自研”背后的长期主义逻辑 当新势力车企仍在“交付量增长”与“毛利率转正”之间苦苦挣扎时,零跑汽车以2023年Q4毛利率15.2%、全年交付14.4万辆的成绩,成为继理想之后第二家全年盈利的新势力。这背后,是行业对“烧钱换市场”模式的集体反思,更是零跑“技术平权”战略的胜利。 一、成本重构:全域自研的“减法哲学”** 与蔚来押注换电、小鹏强攻智能驾驶不同,零跑从成立之初便选择了一条“硬核理工男”路径:自研电驱、电池包、智能座舱、智驾系统,甚至将激光雷达成本压至行业1/3。CEO朱江明曾直言:“零跑的目标是让用户用燃油车的价格开上智能电动车。” 这种“垂直整合”看似笨重,却在供应链波动期显出威力。2023年电池级碳酸锂价格暴跌,依赖外部供应商的车企被迫承担库存减值,而零跑凭借自研BMS和Pack技术,快速调整电池方案,将成本波动转化为定价优势。 二、市场卡位:不做“高端梦”的务实派** 新势力普遍陷入“高端化内卷”:蔚来ET7、小鹏G9均价超35万,但市场规模有限。零跑却选择聚焦15-20万主流市场,C系列车型占比超73%,精准切入家庭增购与首购用户。这一区间避开了比亚迪的极致性价比绞杀,又与传统合资燃油车形成代差优势。 更关键的是,零跑通过“配置升维”打破价格战困局:15万的C11标配前双叉臂悬架、20万级智驾功能,用越级体验构建差异化壁垒。 三、效率革命:平台化研发的“摩尔定律”** 零跑研发费用率常年控制在11%左右,远低于行业20%的平均水平,秘诀在于LEAP3.0架构的模块化能力。同一平台可衍生轿车、SUV、MPV,缩短新车研发周期至18个月。2023年实现“一年一款全新车”的节奏,摊薄单车型研发成本。 这种“技术复用”思维甚至延伸至海外:Stellantis集团注资15亿欧元,看中的正是零跑可快速适配欧洲市场的电动平台。 行业启示:新势力2.0时代的生存法则** 零跑的盈利证明:新势力的竞争已从“资本耐力赛”转向“精细化运营战”。当行业增速放缓,车企必须回答三个问题: 1. 技术是否具备成本穿透力?(全域自研≠盲目投入,需精准匹配市场需求) 2. 产品能否脱离补贴独立生存?)政策退坡后,真实市场渗透率才是试金石) 3. 供应链能否实现“反脆弱”?(黑天鹅事件频发,垂直整合与开放合作需动态平衡) 零跑的模式未必适合所有玩家,但它撕开了一个口子:在智能电动车的红海市场,拒绝跟风堆料、回归商业本质的车企,或许才是穿越周期的赢家。
零跑汽车盈利破局:第二家盈利新势力的启示录 ——从业者拆解“全域自研”背后的长期
星空下流淌着琴歌声
2025-02-12 13:47:51
0
阅读: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