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王仲甲被捕,孟世权亲自审问。面对审讯,王仲甲始终保持沉默,孟世权最终决定枪决他。然而,行刑当天,王仲甲以为自己命运已定,闭上了眼睛。就在此时,孟世权突然改变了主意,决定释放王仲甲。 王仲甲,甘肃民盟早期的重要成员,也是知名的农民起义领导人,生于甘肃省临洮县。早年他曾有机会进入洛阳军校深造,毕业后参加了北伐。尽管王仲甲的革命之路充满波折,他却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42岁时,他因遭受迫害而英勇牺牲。 从14岁起,王仲甲便凭借乡亲们的资助前往兰州参加考试,并顺利考入洛阳军校。毕业后,他投身革命,参与了北伐。然而,身患重病的他回家养病,正值天灾肆虐,眼睁睁看着无数饥民死于逃荒路上。那一刻,王仲甲深受触动,决心为百姓谋福祉。 王仲甲回到家乡后,开始组织起义并最终被捕,险些丧命。然而,命运似乎并不愿让他就此倒下。在孟世权的审问下,王仲甲未透露任何机密,最终神奇地被释放。 这段历史显得尤为神秘,尤其是在王仲甲为革命付出了巨大努力,并意图联合其他起义军领袖,共同推翻腐败的统治。然而,他很快发现鲁大昌并非一个有革命理想的人,反而在暗中攫取私利。失望之下,王仲甲决定脱离鲁大昌,独立行动,匡扶正义。 有一次,王仲甲与几位营长商议如何除掉鲁大昌。营长吕博青提议:“鲁大昌每周四下午都会去觅河东岸钓鱼,往往只有几个随从,我们可以趁机动手。”然而,王仲甲却警觉到问题,他提醒大家,鲁大昌钓鱼时,大营中总会缺少一队人马,这些人并未执行任务,实际上,他们也在那片地区待命。 副营长马行齐证实,鲁大昌的随行人员正藏身于觅河岸边的矮山下。这样一来,如果不小心,这个伏兵队伍将可能给他们的计划带来致命打击。 王仲甲虽然身陷险境,但凭借冷静的判断和对敌情的深刻洞察,总能化险为夷。他与部下精诚合作,在革命道路上继续前行,力求为人民带来光明的未来。
1936年,王仲甲被捕,孟世权亲自审问。面对审讯,王仲甲始终保持沉默,孟世权最终
小博大史
2025-02-11 17:14:26
0
阅读: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