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3年时,魏征病危,唐太宗李世民带着9岁的女儿来探望,看着魏征奄奄一息,李世民突然随手指了旁边40岁的年轻人说:“你放心去吧,我就把女儿嫁给他了。” 贞观十七年正月,朝堂上已多日不见魏征的身影。唐太宗派出的中郎将每日都要往返于宫中与魏府之间,向皇帝汇报魏征的病情。 太宗对这位辅臣的病情格外上心,他立即下令将自己别殿的建材调拨给魏府,为魏征修建了一座正殿。每日,御膳房都会准备各种滋补的汤药,由专人送往魏府。 魏征病重期间,唐太宗曾多次亲自前往探视。有时一去便是整整一天,在床榻前与魏征谈论朝政。 在病重的日子里,魏征的精神状态每况愈下。但当唐太宗到访时,他总是强撑着虚弱的身体,坚持穿上朝服以示恭敬。 这天,唐太宗又来探视,询问魏征是否有什么心愿。魏征艰难地直起身子,用微弱但坚定的声音说出了那句让后世传颂的话:"嫠不恤纬,而忧宗周之亡"。 这句出自《左传》的话,道出了魏征此时的心境。他已经无暇顾及自己和家人的安危,唯一牵挂的就是大唐的前途。 魏征这番话让唐太宗深受触动。作为一个即将离世的重臣,魏征最后的牵挂不是自己的家族,不是自己的功名,而是国家的安危。 在这个时刻,魏征展现出的依然是一个忠臣的担当。他用尽最后的力气,表达着对国家的深切忧虑。 这样的情景在唐朝的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一个垂死的大臣,一个关切的君主,他们的对话超越了简单的君臣关系,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的一个重要时刻。 魏征的这番话,不仅体现了他对国事的忠心,更反映出贞观之治时期君臣之间的特殊关系。在这个时期,大臣们敢于直言,君主也愿意虚心纳谏。 直到最后一刻,魏征都在履行着一个谏臣的职责。他用生命中最后的精力,为大唐的未来献上自己的忠告。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决定将年仅九岁的横山公主许配给魏征的儿子魏叔玉。这个决定在当时的长安城引起不小的轰动。 横山公主是唐太宗的小女儿,身份尊贵,是当时最年幼的公主。魏叔玉作为魏征的长子,年近四十,已经在朝中任职。 这桩婚事的年龄差距如此之大,在当时并不常见。即便是政治联姻,一般也会考虑双方年龄的相当。 太宗在魏征病重期间匆匆定下这门亲事,显然带着安抚的意味。他希望通过这桩婚事,让魏征看到自己对魏家的信任与厚爱。 但这桩婚事最终未能成就,魏征便离开人世。魏叔玉虽然失去了迎娶公主的机会,但依然在朝中担任要职。 这场特殊的政治联姻,其实与魏征的从政经历密切相关。魏征最初追随瓦岗军首领李密,是反唐势力的重要人物。 在李密兵败后,魏征投奔了李唐,并在太子李建成的府中任职。在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的争斗中,魏征站在了太子一方。 玄武门事变后,魏征的处境十分危险。但是新即位的唐太宗不仅没有降罪于他,反而对他委以重任。 这种知遇之恩让魏征感激不已,他开始全心全意为唐太宗出谋划策。在朝堂上,魏征经常直言不讳,指出太宗的过失。 但是太宗对魏征的态度始终存在矛盾。一方面,他重用魏征,甚至愿意将女儿许配给魏家。另一方面,他对魏征的政治立场始终保持警惕。 横山公主的婚约,可以说是这种复杂关系的一个缩影。太宗想要通过这桩婚事,展示对魏征的信任,同时也是对魏家的一种政治约束。 魏征生前举荐的两位重臣,最终让唐太宗对他产生了深深的不满。杜正伦因为过失被罢免官职,侯君集更是策划叛乱被处死。 这两件事严重影响了唐太宗对魏征的信任。一些朝臣开始在太宗面前说魏征结党营私,暗中培植自己的势力。 更严重的是,魏征生前将自己的谏诤文章给史官褚遂良过目。这个行为直接触及了太宗的敏感神经。 对于国史的编修,唐太宗一向十分重视,尤其是关于玄武门事变的记载。魏征的这个做法,在太宗看来是一种僭越。 在这些事件的影响下,唐太宗对魏征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他先是下令废除了横山公主与魏叔玉的婚约。 紧接着,太宗又做出了一个更加令人震惊的决定。他命人扑倒了自己亲手书写的魏征碑。 这两个决定的政治意义十分明显。废除婚约意味着断绝了与魏家的政治联系,扑倒碑文则是否定了魏征的政治功绩。 到了唐朝中期,吴兢编撰的《贞观政要》对这段历史进行了重新诠释。这本书重点记录了太宗与魏征的政治对话,塑造了一个理想的君臣形象。 《贞观政要》在编撰时,刻意淡化了两人关系破裂的部分。相反,它着重描绘了魏征直谏、太宗虚心纳谏的场景。 这本书逐渐成为后世君主的必读之作。唐宪宗、唐文宗等都十分重视这本书中记载的治国之道。
李世民下棋输了要杀唐俭,对尉迟恭说:“唐俭冒犯了我,我想把他给杀了,明日你上朝参
【22评论】【22点赞】
好多多
你可真能胡逼奏,魏征死了,儿子魏辉也丞相…
好多多
你们这些王八蛋真能吹牛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