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时,9岁的邓亚萍获得了第一个单打冠军,教练却说:“这个孩子不适合打球,她太矮了!”邓亚萍不服气:“明明我是最厉害的,为什么不适合?”
“这个孩子不适合打球,她太矮了!”1982年的一个冬日,河南省乒乓球队的教练,用这样一句话,几乎判了9岁的邓亚萍的“死刑”。这句话像一把冰冷的刀子,狠狠地刺痛了邓亚萍的心。
当时的她,刚刚在全国业余体校分区比赛中获得了单打冠军,满怀希望地来到省队训练。然而,仅仅一个月,就被告知“不适合”。
“明明我是最厉害的,为什么不适合?”小小的邓亚萍,心中充满了委屈和不甘。她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努力和天赋,会被身高这个客观条件所否定。
教练的否定,并没有让邓亚萍放弃。反而激发了她内心深处的不服输的劲头。她暗下决心,一定要证明给所有人看,小个子也能打好乒乓球,也能站在世界之巅!
然而,这条路注定充满艰辛。
邓亚萍的父亲,曾是河南省队的乒乓球运动员,深知女儿对乒乓球的热爱。他没有责怪女儿,而是鼓励她:“既然身高是我们的劣势,那我们就苦练步伐,用速度来弥补!”
从此以后,邓亚萍开始了更加刻苦的训练。每天,她都会背着30斤的沙袋,进行十几个小时的负重练习。她像一只不知疲倦的小鸟,在球场上飞奔,用汗水浇灌着自己的梦想。
在郑州市乒乓球队,邓亚萍遇到了她的恩师李凤朝。李凤朝看到了邓亚萍身上的潜力和毅力,对她进行了更加严格的训练。
在李凤朝的悉心指导下,邓亚萍的技术水平突飞猛进。她参加了22场比赛,赢了18场。在全国少年比赛中,她更是勇夺两项冠军。
邓亚萍的优异表现,引起了河南省队的注意。1986年,河南省队的新任女教练找到了李凤朝,希望能够把邓亚萍要回去,代表河南参加比赛。
这一次,李凤朝拒绝了。或许,他是在为邓亚萍当初被“扫地出门”的事情打抱不平。最终,在河南体委的亲自说情下,李凤朝才同意放人。
重回河南省队后,没有人再嫌弃邓亚萍的身高了。她用实力证明了自己,也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 在四月份的全国乒乓球比赛中,邓亚萍与队友合作,获得了团体赛冠军。年底的全国锦标赛上,她更是勇夺个人和团体双料冠军。
那一年,她年仅13岁,却击败了前世界冠军童玲,引起了国家队教练张燮林的注意。
张燮林力排众议,将邓亚萍招入了国家队。
然而,进入国家队后,邓亚萍再次受到了“歧视”。许多队员都觉得这个小矮个子没什么培养价值,甚至不愿意和她一起对练。
面对这些质疑和冷眼,邓亚萍没有哭泣,没有抱怨。她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训练中去。她每天都比别人多练两个小时,不断磨练自己的技术,提高自己的实力。
据张燮林教练透露,邓亚萍的训练强度之大,超乎人们的想象。她一次训练,相当于跑一万米,一天接球要超过一万次。
邓亚萍的汗水没有白流。一年半后,她在世界赛事上,与乔红一起夺得了女子双打冠军。
站在领奖台上,16岁的邓亚萍泪如雨下。这个冠军来之不易,它凝聚了邓亚萍无数的汗水和付出,也证明了她不服输的决心和毅力。
从那以后,邓亚萍一路高歌猛进,先后捧回18个世界冠军,并且连续8年保持世界第一的位置。她用自己的实力,征服了全世界,也开创了一个属于自己的“邓亚萍时代”。
退役后的邓亚萍,并没有像大多数运动员那样,选择当教练。她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惊讶的决定——去读书!
对于一个从小就专注于乒乓球训练的运动员来说,学习文化知识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尤其是英语,邓亚萍刚开始学习的时候,连26个英文字母都不会写。
但邓亚萍并没有被困难吓倒。她像当年在球场上一样,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学习中。她白天学,晚上学,甚至因为过度劳累,导致头发大量脱落。
在清华大学,很多人都认为邓亚萍只是来“镀金”的。但她用自己的努力和成绩,让那些质疑她的人闭上了嘴。
邓亚萍不仅顺利获得了本科学历,还先后获得了英国诺丁汉大学硕士学位和剑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邓亚萍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运动员不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他们同样拥有高智商和学习能力。
2016年,她联手俞敏洪,打造国内第一家全新创业平台,并且还成立了河南邓亚萍体育产业基金会。
邓亚萍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永不放弃”。她的人生,充满了挑战和机遇,也充满了传奇和精彩。
邓亚萍用她小小的身体,抱着对乒乓球的热爱,将所有的苦吃了一遍,蓄积了大大的能量,在乒乓球赛场上谱写了一段传奇,留下了一段神话。
她同样用热爱的心情,吃苦的心态啃下了硕士、博士学位。身体能吃苦,心中有热爱,就一定会所向披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