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一艘满载24门德国野战重榴弹炮的货轮悄然驶入上海港。这些钢铁巨兽将在一年后的淞沪战场大展神威,撕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言。
为什么当时工业凋敝的国民政府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德械装备?难道希特勒真如传言般“亲华”?
1934年4月,南京秘密签署的《德华信用借款合同》震撼欧洲:德国用一亿马克军火换中国钨砂的故事,比谍战片更惊心动魄。
钨的致命诱惑:德国总参谋部绝望发现,全国钨矿存量仅够维持6周军备生产。
当蒋介石提出"矿产抵付军费"时,德国军火商眼红了——江西大余钨矿储量全球占比23.7%! 九一八事件后,柏林担忧日本吞并中国后将独占亚洲资源,法肯豪森直言:“让中国变成消耗日本国力的泥潭。”
1936年德国估算中日战力比为1:2.7,认定中国至少能拖住日军3年以上。 1936年某日,国民政府仓库里8000吨钨砂紧急装船,两个月后,汉阳兵工厂就收到克虏伯全套生产线图纸。法肯豪森直白记录:"失去中国钨矿,德意志军工机器必将熄火三周"
经济危机重创德国时,驻华总顾问鲍尔却在长江边谋划惊天战略:"中国必须成为牵制日本的铁锁——若东京北进侵苏,柏林危局自解!" 当鲁登道夫发现苏联五年计划中远东驻军骤增3倍时,其亲笔信警告蒋介石:“中国若败于日,俄国将如饿虎扑食”。 根据相关档案解密显示:1935-1937年德国秘密向中国输送8亿马克军火,相当于同时期日本陆军装备总量的42%。 法肯豪森1935年《应对时局建议书》精准预言日军双线攻势,甚至提前规划黄河决堤——这个外籍顾问比中国人更懂"以空间换时间"。 1938年7月,法肯豪森撤离时对重庆的最后一瞥里,藏着多少无奈:他的办公室曾堆积数千份未完成订单——包括为江南水网设计的特种装甲舟艇,以及在贵州深山建设的战车维修工厂。
"把中国变成德意志在亚洲的兵工厂!"这位原德军总参谋长1934年制定的《陆军改革方案》,竟要求建立180个德械师——即便在德国本土,都未曾有如此疯狂的扩军计划。
当1936年克虏伯工程师在重庆调试中国首条全自动步枪生产线时,谁又能想到,这设计将在5年后为川军生产出百万支"汉阳改进型",成为抗战中期战场支柱。
随着希特勒与日本结盟,柏林的天平猝然倾斜——这不仅是两个专制政权的苟合,更是对国际地缘规律的致命误判:
1945年解密档案显示,德国驻日武官早在1937年就警告"日本陆军战力仅中国德械师水平,而柏林选择忽视。
即使1938年德日结盟后,仍有17家德国企业通过香港走私配件给昆明兵工厂,直到珍珠港事件前夕,中国军队尚有37%武器残存德系血统。
此外,德国加大军售对华还有一层目的,在亚洲遏制苏联扩张。
1933年,德国陆军之父汉斯·冯·塞克特为国民政府制定的《国防十年计划》,规划了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陆权防御体系——以87座要塞、12个航空兵站和6个装甲集群构成的"中亚防火墙。
直到德日两国缔结《反共产国际协定》当年,德国在华实际军事投入不到中德协议规定的30%,但是却拿走了数百万吨的稀有矿产资源。
当德国宣布召回驻华大使时,蒋介石在日记中愤怒写下:"希特勒已决意将中国喂给日本这头饿狼。"
这个结局真的印证了那句老话,看山山倒,靠人人跑,唯有靠自己才是最牢靠!
当2016年江西一座废弃钨矿里挖出刻着克虏伯标志的钻探工具时,我们才惊觉:那场八十年前的军事联姻,锻造的不仅是战争机器,更是现代中国的工业火种。
今天重工业城市武汉的地下图,仍躺着德国专家规划的兵工厂地下管网;江南造船厂的设计手册里,依然能找到汉堡造船厂的早期参数;甚至连西南联大的工科教材,都渗透着德国军事顾问编译的讲义。
当柏林墙坍塌时,中国的工业长城已然耸立,如今已是当今世界最强工业国——这或许就是历史最大的黑色幽默。
"军火易锈,图纸会黄,唯有人类突破封锁的执着,永不被铁幕困住。"
用户17xxx10
常校长添油一样把一个个精锐师,投入到停泊在黄浦江敌舰炮射程内,损失殆尽也没等来欧美的干预。须知舰炮比地炮口径更大威力更强,你吹的这个德造150榴弹炮根本没发挥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