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三年,李文忠交代完后事,与妻儿泣别后才去上朝。朱元璋看了他的奏折,怒骂道:“李文忠,难道你就不怕死吗?”李文忠视死如归,说:“文忠死不足惜,愿陛下多念及江山黎民。” 李文忠曾有个名字叫做朱文忠,从这个姓上就能看出他的特殊,他的母亲是朱元璋的姐姐,因年幼失母,朱元璋非常怜惜这个外甥,于是就让他和自己姓,将他带在自己身边。 李文忠在打仗方面是一把好手,年纪轻轻就在战场上立下赫赫功劳,多场重要战役里面他都有参与,有这么能干的外甥在身边,朱元璋心里乐开花。 每次打了胜仗回来,朱元璋都要对他大肆封赏一番,最终他被封为曹国公,并且可以世袭,然而在朱元璋晚年却差点要将他杀死。 朱元璋是当皇帝越久疑心病越重,尤其是对那些位高权重的大臣,于是在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发生了,牵连人数众多,平日里和他有交集的人都害怕的不行,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就跟着遭殃。 这种人人自危的局势让李文忠感觉很不好,在他看来这不利于老朱家未来江山的发展啊,要知道那些人有很多都曾跟着共同打天下的,现在不论青红皂白,仅凭莫须有的由头就把人给杀了,这让朝臣怎么想,让天下百姓怎么想。 劝谏皇上正当行事,不要让他走错路,是臣子应尽的职责,更别说他还是皇上的外甥,更应该劝阻他做不好的事情,于是李文忠专门上奏,提出一些事情的不当之处。 谁知朱元璋根本没有搭理他,继续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李文忠感觉这样下去不行,于是就再次写奏折准备劝谏。 当然他心里面知道劝谏这种事哪怕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皇上肯定不这么想,只会觉得自己一个臣子居然管起来他了,而且他现在正在怒头上,劝谏就是在找火,一不小心自己的下场可能就跟胡惟庸一个样了。 哪怕知道事情的后果估计会很严重,但李文忠依旧没有退缩。昏暗的烛光下,他在空白的奏折上奋笔疾书,上面的一字一句都是他对皇上深深的劝谏“滥杀无辜,人不自安,伤国元气...” 在写完之后,他坐在书桌前没有丝毫睡意,静静的等待着上朝时间的到来,时间一点一点流逝,他听到外面开始传来轻微的声音,是仆人在为他上朝做准备。 夫人穿好衣服过来看着他一夜未眠,脸上充满了担忧,李文忠对她笑了笑让她不要担忧,叮嘱她以后要好好的照顾孩子,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长大之后好好的为国分忧,在说完这些话后,他就走出了屋子。 朝堂上,朱元璋看着他奏章上的话,瞬间勃然大怒,身为自己的晚辈居然敢对自己的做法妄加评议,在这种时候不应该站在自己这边,反倒是批判自己。 李文忠神色没有丝毫紧张,反倒是和他争论起来,从国家方面出发,表示现在这些人都杀了,以后边关出事了或者哪里造反了,又从哪里找人来用呢。 话说的在理,但是朱元璋并不想听这些,在他看来泱泱大国怎么可能连个有用之才都找不出,这个外甥分明是在挑战自己的权威,一气之下就把他关起来要将他斩了。 消息很快就传开了,两人血缘亲近,打断骨头还连着筋的关系呢,更别说朱元璋的亲兄妹们都死的早,李文忠可是个独苗苗。 马皇后知道这时候直接上去劝,只会让朱元璋生出反骨之心,若是真的让他将李文忠杀死,过段时间肯定会后悔,那时候就晚了。于是就不吭不响的坐在桌子旁流泪,以退为进,打亲情牌,终于让朱元璋松了口,但是李文忠身上的官职却没了。 之后,李文忠就身体不大好了,后来直接卧病在家,没过几年就直接去世了,而朱元璋因他的死还迁怒于治病的医生,有些直接连带着家人都被斩首了,真是天子一怒,尸骨无存啊。 参考来源:李文忠轶事典故——三谏明太祖
雍正生前一直觉得乾隆如果当皇帝可能镇不住人雍正给过乾隆评价,称乾隆是秉性仁慈
【2评论】【4点赞】
卢德怀
他儿子李景隆可谓是打败仗的将军中,政治敏锐度最高,下场最好的。其他像他这样打败仗的将军,要么战死,要么回来被祭旗,最低也要降职受罚,人家打了败仗,最终可以站在群臣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