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山西大学接到上级指示,要求拆除校内的毛主席塑像。然而,广大师生的强烈反对让这一决定未能实现,塑像至今依然矗立在校园内,成为学校精神的象征。 毛主席塑像的建设可以追溯到1966年6月24日,清华大学拆除二校门后,程国英等人提议在此地建立毛泽东塑像。该塑像展现了毛泽东穿军大衣挥手的姿势,成为学校的标志性雕塑。与此同时,毛泽东的故乡湖南湘潭也兴建了一尊雕像,选取了他青年时代的形象,高达12.26米,象征着毛泽东深远的历史影响。 进入1977年后,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阶段。各地开始审视毛泽东塑像的命运。许多地方的塑像开始被拆除,清华大学的塑像也在1987年经过长时间的讨论后,被移除,二校门得以重建。这一过程标志着历史的转折与新的开始。然而,尽管很多雕像被拆除,毛泽东的形象仍然广泛存在于许多城市的重要场所,如北京、成都、沈阳等地,继续作为文化象征。 1980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许多地方的毛主席塑像陆续拆除。山西大学接到上级通知,要求拆除校园内的毛主席塑像。这一决定引发了师生的强烈反应,学生们纷纷在塑像前表达反对意见,手举标语,集体呼吁保留塑像。许多教授也参与其中,亲自上访请求保留这座象征着革命精神的雕像。 在师生的坚持下,校领导决定将情况反映给上级。省领导被邀请到学校实地考察,当他们看到师生们团结一心守护塑像的情景时,深受感动。经过反复协商,省委最终决定暂缓拆除山西大学的毛主席塑像,这一决定使得师生们欣喜若狂,纷纷表示要更加努力工作,以实际行动继承毛泽东思想。 此后,毛主席塑像在山西大学的地位愈加稳固,成为学校文化的重要象征。每逢重要节日或纪念日,师生们会在塑像前举行集会,歌唱革命歌曲,重温誓词,讲述革命历史,激励年轻一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今天,毛主席塑像不仅仅是一座雕塑,它见证了山西大学一代又一代师生的奋斗历程,凝聚着对革命理想的永恒追求。这座塑像已然成为校园文化的核心部分,象征着山大人对信仰的坚持与传承。
每一条校规背后都是泪的教训
【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