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的一次会议上,林徽因指着时任北京副市长吴晗的鼻子骂道:“我林氏满门忠烈,你又是个什么东西!”这一幕是林徽因生命中的一抹激情,也是她坚守信念的见证。 1904年的杭州城,迎来了一位注定不平凡的女孩。林徽因生于清末政治家、外交家林长民家中,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林徽因的父亲始终坚持让女儿接受新式教育。1920年,年仅16岁的林徽因随父亲前往欧洲游历,这一次远行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在伦敦期间,林徽因被城市中哥特式教堂和维多利亚时期的建筑深深吸引。她住所的房东恰好是一位建筑师,经常与她分享建筑设计的知识,这些偶然的机缘让林徽因对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21年回国后,林徽因与梁思成相识。两人志同道合,都对建筑艺术充满热情。1924年,两人一同报考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 然而,由于当时宾大建筑系不收女生,林徽因只能转入美术系就读。但她并未放弃对建筑的追求,而是选择旁听建筑系的课程。 在宾大期间,林徽因展现出惊人的天赋。她不仅完成美术系的课业,同时还要完成建筑系的选修课程,每周的学习时间高达60个小时。 她的努力得到了回报,1926年她成为建筑设计教授的助理,随后又担任建筑设计课的辅导员。她的作业经常获得最高分,这种优异的表现赢得了教授和同学们的一致认可。 正是在宾大求学期间,林徽因和梁思成开始了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一本偶然收到的《营造法式》,让他们看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1928年,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渥太华举行婚礼。随后的欧洲蜜月之旅,也成为了他们实地考察西方建筑的难得机会。 同年8月,两人回到北京后,很快接受了东北大学的邀请。在这里,他们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建筑系,为中国的建筑教育事业写下了崭新的一页。 1932年4月,一场前所未有的古建筑考察工作在中国大地上展开。林徽因和梁思成带领营造学社的成员,选择了蓟县的辽代建筑独乐寺作为第一个考察地点。 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他们要对每一座古建筑进行详细的测量、绘制和记录。每一根梁柱的尺寸,每一片瓦当的纹路,都需要精确到毫米。 五年时间里,这支考察队伍走遍了137个县市,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们测绘了206组建筑群,完成了近2000张测绘图稿,这些珍贵的资料成为了后世研究中国古建筑的重要依据。 在李庄避难期间,林徽因虽然身患重病,但仍然坚持与梁思成合著《中国建筑史》。这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建筑历史的著作,她负责撰写五代、宋、辽、金时期的内容。 为了确保资料的准确性,她查阅了50多种相关典籍。这些典籍中有些是古文,有些是满文,林徽因一一仔细研读,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她将野外考察时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与典籍记载相互印证,用严谨的学术态度完成了这部开创性的著作。这本书不仅填补了中国建筑史研究的空白,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学术财富。 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关键时期,清华园内的解放军代表专程登门拜访林徽因夫妇。他们请求这对建筑专家在地图上标注出需要重点保护的古建筑,以免这些文化遗产在战火中受损。 林徽因夫妇立即在地图上详细标注了每一处需要保护的建筑。这些标注为北京的和平解放提供了重要参考,使得众多珍贵的古建筑免遭战火破坏。 战后,林徽因夫妇又受邀编写《全国重要文物建筑目录》。这份目录详细记录了全国范围内需要保护的古建筑,成为了新中国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林徽因的创作生涯迎来最后的辉煌。她主持设计了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项目,为新中国的建筑艺术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然而,1953年的北京城迎来了一场巨大的变革。在苏联专家的建议下,北京开始大规模拆除古城墙和牌楼,这些承载着数百年历史的建筑在推土机下化为瓦砾。 这一决定引发了林徽因的强烈反对。在文化部举办的一次欧美同学会上,她与负责拆除工作的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发生了激烈争执。 面对即将消失的古建筑,林徽因据理力争。她指出这些古建筑一旦拆除就无法复原,即使重建也只能是仿品,永远失去了历史的真实价值。 这场争执成为了林徽因生命中最后的一次抗争。她用自己所剩无几的力气,为保护这些古建筑发出最后的呐喊。 这一时期,批评林徽因夫妇"复古主义"的声音不断出现。这些批评声让已经身患重病的林徽因更加消沉。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林徽因拒绝继续治疗。对她而言,那些被拆除的古建筑不仅仅是砖瓦,更是中华文明的见证。 1955年4月1日,林徽因在北京同仁医院离世,享年51岁。
1953年的一次会议上,林徽因指着时任北京副市长吴晗的鼻子骂道:“我林氏满门忠烈
历史有小狼
2025-02-09 16:36:07
0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