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饮、痰、湿有何区别?答:水饮痰湿,同出一源,但其形态及特性却有所不同。湿者,

兽吖陈满福 2025-02-08 23:22:22

水、饮、痰、湿有何区别?

答:水饮痰湿,同出一源,但其形态及特性却有所不同。

湿者,潮湿之气也,乃无形之邪。水、饮、痰乃有形之邪也!

水与饮最为相近,常并称为水饮。

痰与湿差异较大,多另当别论。

湿者,散之如雾,聚之成痰。

积水为饮,饮凝为痰。

水清、饮稀、痰稠。

水饮痰湿的形成,论及形态差异,可概括为:“从无形到有形、从弥漫到聚集、从清稀到浓稠”。

治疗痰饮水湿,有规律可寻。肺脾肾关系最大 ,三焦关系也大!

如行气的陈皮、半夏,

健脾的白术、茯苓,

芳香化湿的藿香、佩兰,

畅运气机的厚朴、大腹皮,

淡渗利水的猪苓、泽泻,

攻逐的三子养亲汤(白芥子 莱菔子 苏子)等,

化痰的贝母、瓜蒌、南星、竹茹等。

痰饮水湿常见致病症状

1,上攻于头部则眩晕、耳鸣---苓桂术甘汤、泽泻汤;

2,上逆于咽则咽痒、咽喉异物感---半夏厚朴汤;

3,凌心则心悸---苓桂术甘汤    射肺则咳嗽---射干麻黄汤    逆于胃则呕---小半夏加茯苓汤等

4,胸闷、脘痞、呕恶、纳呆---半夏泻心汤、四君子汤等

5,肌肤四肢水肿沉重---防己黄芪汤

6,二便异常(小便不利、大便粘滞不爽)---五苓散

二陈汤、六君子汤、温胆汤可以作为化痰代表方。

藿香正气散和芳香化浊法,可以作为治疗湿邪的代表方。化热的湿热,可以考虑三仁汤、藿朴夏苓汤、连朴饮(湿重热轻的三仁汤、湿热并重的连朴饮、热重湿轻的白虎加苍术汤)。

对于水饮,采用苓桂术甘汤、五苓散、真武汤。当然也有化热,如猪苓汤。

《金匮要略》关于痰饮病的二十一方:

1、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2、肾气丸(附子、桂、地黄、薯蓣、山萸肉、泽泻、茯苓、丹皮)

3、甘遂半夏汤(甘遂、半夏、芍药、甘草、蜜)

4、十枣汤(芫花、甘遂、大戟、大枣)

5、大青龙汤(麻黄、桂枝、甘草、生姜、杏仁、大枣、石膏)

6、小青龙汤(麻黄、细辛、干姜、五味、半夏、桂枝、甘草、芍药)

7、木防己汤(木防己、石膏、桂枝、人参)

8、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木防己、桂枝、人参、茯苓、芒硝)

9、泽泻汤(泽泻、白术)

10、厚朴大黄汤(厚朴、大黄、枳实)

11、葶苈大枣泻肺汤(葶苈、大枣)

12、小半夏汤(半夏、生姜)

13、己椒苈黄丸(防己、椒目、葶苈、大黄)

14、小半夏加茯苓汤(半夏、生姜、茯苓)

15、五苓散(茯苓、猪苓、桂枝、泽泻、白术)

16、茯苓桂枝五味甘汤(茯苓、桂枝、五味、甘草)

17、苓甘五味姜辛汤(茯苓、甘草、五味、干姜、细辛)

18、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茯苓、甘草、五味、干姜、细辛、半夏)

19、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茯苓、甘草、五味、干姜、细辛、半夏、杏仁)

20、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大黄汤(茯苓、甘草、五味、干姜、细辛、半夏、杏仁、大黄)

21、外台茯苓饮(茯苓、人参、白术、枳实、桔皮、生姜)

另外几则可靠治痰饮方:

1.理饮汤

于术(四钱)干姜(五钱)桂枝尖(二钱)炙甘草(二钱)茯苓片(二钱)生杭芍(二钱)桔红(钱半)川浓朴(钱半)服数剂后,饮虽开通,而气分若不足者,酌加生黄数钱。

2.理痰汤

生芡实(一两)清半夏(四钱)黑芝麻(三钱,炒捣)柏子仁(二钱,炒捣)生杭芍(二钱)陈皮(二钱)茯苓片(二钱)世医治痰,习用宋《局方》二陈汤,谓为治痰之总剂。不知二陈汤能治痰之标,不能治痰之本。何者?痰之标在胃,痰之本原在于肾。肾主闭藏,以膀胱为腑者也。其闭藏之力,有时不固,必注其气于膀胱。膀胱膨胀,不能空虚若谷,即不能吸引胃中水饮,速于下行而为小便,此痰之所由来也。又肾之上为血海,奇经之冲脉也。其脉上隶阳明,下连少阴。为其下连少阴也,故肾中气化不摄,则冲气易于上干。为其上隶阳明也,冲气上干,胃气亦多上逆,不能息息下行以运化水饮,此又痰之所由来也。

3.龙理痰汤

清半夏(四钱)生龙骨(六钱,捣细)生牡蛎(六钱,捣细)生赭石(三钱,轧细)朴硝(二钱)黑芝麻(三钱,炒捣)柏子仁(三钱,炒捣)生杭芍(三钱)陈皮(二钱)茯苓(二钱)此方,即理痰汤,以龙骨、牡蛎代芡实,又加赭石、朴硝也。其所以如此加减者,因此方所主之痰,乃虚而兼实之痰。实痰宜开,礞石滚痰丸之用硝黄者是也;虚痰宜补,肾虚泛作痰,当用肾气丸以逐之者是也。至虚而兼实之痰,则必一药之中,能开痰亦能补虚,其药乃为对证,若此方之龙骨、牡蛎是也。盖人之心肾,原相助为理。

4.健脾化痰丸

生白术(二两)生鸡内金(二两,去净瓦石糟粕)上药二味,各自轧细过罗,各自用慢火焙熟(不可焙过),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钱,开水送下。

5.期颐饼

生芡实(六两)生鸡内金(三两)白面(半斤)白沙糖(不拘多少)先将芡实用水淘去浮皮,晒干,轧细,过罗。再将鸡内金(中有瓦石糟粕去净分量还足)轧细,过罗,置盆内浸以滚水,半日许。再入芡实、白糖、白面,用所浸原水,和作极薄小饼,烙成焦黄色,随意食之。

6.治痰点天突穴法(附∶捏结喉法、明矾汤、麝香香油灌法)

点天突穴以治痰厥,穴在结喉(颈间高骨)下宛宛中。点时屈手大指(指甲长须剪之)以指甲贴喉,指端着穴,直向下用力(勿斜向里),其气即通。指端,当一起一点,令痰活动,兼频频挠动其指端,令喉痒作嗽,其痰即出。

捏结喉法

其令人喉痒作嗽之力尤速。欲习其法者,可先自捏其结喉,如何捏法即可作嗽,则得其法矣。然当气塞不通时。以手点其天突穴,其气即通。捏结喉,必痒嗽吐痰后,其气乃通。故二法宜相辅并用也。

生白矾,长于治顽痰、热痰,急证用之,诚有捷效。惟凉痰凝滞者,断不可用。

中风不醒者,麝香清油灌之。

用香油二两炖热,调麝香分,灌之即醒。

又硼砂四钱化水,治痰厥可代白矾,较白矾尤稳妥。

若治寒痰堵塞,用胡椒三钱捣碎,煎汤灌之,可代生姜自然汁与干姜汤。(转)

0 阅读:49

评论列表

用户13xxx03

用户13xxx03

2
2025-02-10 00:33

[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