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痰饮篇中有“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的记载。《诸病源候论》中

兽吖陈满福 2025-02-08 23:22:02

《金匮要略》痰饮篇中有“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的记载。《诸病源候论》中也有“痰饮者,由气脉闭塞,津液不通,水饮气停在胸府,结而成痰”的说法。本例水饮结积于左侧胸胁,是为"悬饮"无疑。

《金匮要略》中虽有治悬饮的十枣汤,但药有毒性,攻力猛峻,不适于常服及体弱者。参考历代医家治疗经验,一般认为痰饮源于肾、动于脾、贮于肺,治疗痰饮要从肺、脾、肾入手。

治肺是“导水必自告源”,治脾是“筑以防堤”,治肾是“使水归其壑”。因此要顺气、化湿、利水。对于水饮结积久者,还要兼用消饮颇痰之剂攻之。前人有"治饮之法,顺气为先,分导次之,气顺则津液流通,痰饮运下,自小便而出"的主张,又有"及其结而成坚癖,则兼以消痰破饮之剂以攻之"的主张。

本例水饮积于左胸胁,虽未成坚癖,但积有大量的水饮,故应在顺气、分导的基础上,以消除水饮为当务之急。又考虑本患者气短而喘,声低气怯、脉细数,不宜用十枣汤加减。

方中用川椒目、瓜蒌、葶苈子、桑白皮逐水消饮;以杏仁、枳壳顺气降逆;茯苓、冬瓜皮利湿健脾;又以泽泻、猪苓、车前子导水下行自小便而出。《金匮要略》谓治疗痰饮“当以温和之”,故又加桂枝助阳化气以导利水饮从膀胱气化而出。

加减法:有阳气不足水饮内停者加桂枝;水饮而皮表面肿者加冬瓜皮;

椒目瓜蒌汤

组成:茯苓皮12克,椒目9克,瓜蒌30克,冬瓜皮30克,桑白皮9克,泽泻9克,紫菀9克,桂枝4.5克,百部9克,车前子(布包)30克,杏仁9克

用法:水煎服,每天2次,每日1剂

主治:结核性胸膜炎

出处:《焦树德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经验应用效果分析》

功用:祛饮逐邪,温通助阳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