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一条微博:
文艺创作者各有各的受众,有的受众广,有的受众窄。欣赏文艺作品是有门槛的,有的门槛高,有的门槛低。
最终,有的人活成了余华,有的人活成了咪蒙。
即便是咪蒙,也不会以 “用真心打动读者” 作为创作目标,“让真心问它的人心底生出美好的感受。”
如果读者对文艺创作者提出这样的要求,对方大概率会想:“你这样的人不要读我的书”。
随着时代演变,也许未来会出现一大批,追求 “被真心打动,心底生出美好的感受” 的读者,就像是电影>网大>短剧的演变一样。大模型的目标天然设定为「让对话者满意」——大模型可以充分满足他们。在 “讨好” 这件事情上,大模型永远是赢家,人类一败涂地。
随着互联网带来的评分机制,基于评分的推荐系统,时代的确向着讨好型社会演变。一部分人,甚至是一大部分人未来乐意于消费大模型生成的讨好型内容,也很正常。传统的文艺创作者本来就不应该拥有这么多受众,追逐这么大流量,因为欣赏文艺作品是有门槛的。
即便讨好型内容真的拿走了大部分的市场注意力,那也只是让文艺作品与它的目标受众精准匹配而已。文艺创作者并不为市场创作,他们为自己创作,恰好被一部分读者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