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局回应工作人员电话辱骂办事群众 天天晨读 【公职人员“失德”,砸的是政府公信力招牌】近日,四川省巴中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作人员电话辱骂办事群众事件引发广泛关注。这一事件看似偶然,实则反映出部分公职人员服务意识淡薄、作风建设缺失的深层次问题,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从事件经过来看,事情的起因本是简单的工作对接。办事群众作为民营企业代理人,依规领取工伤认定书,在签收送达回证时提出复印盖章的合理需求,却遭到拒绝。这一基础诉求未得到满足,已然给群众留下不好的印象。而后续工作人员索要群众电话遭拒后,竟以电话辱骂的方式宣泄情绪,实在令人瞠目结舌。公职人员本应是为人民服务的公仆,一言一行都代表着政府的形象,这样的行为严重背离了公职人员的职责和使命。
人社局迅速核查并作出停职检查、调离岗位的处理决定,体现出对这类事件“零容忍”的态度,值得肯定。但处理只是手段,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事件,深挖根源,杜绝类似情况再次发生。从根源上看, 公职人员缺乏对群众的基本尊重和服务意识,没有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日常工作中,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应当用于为群众排忧解难,而不是在工作中摆架子、耍威风。
此次事件也给其他地区和部门敲响了警钟。公职人员的作风建设绝非小事,它直接关系到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形象和公信力。政府公信力的构建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需要每一位公职人员在点滴工作中积累,以优质高效的服务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而一旦出现类似辱骂群众这样的恶劣事件,就如同在公信力的大厦上砸下沉重的一锤,造成的损害难以在短时间内修复。
为了避免类似事件重演,各地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公职人员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沟通能力和业务水平。同时,要完善监督机制,不仅要有内部监督,更要畅通群众监督渠道,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转变工作作风,打造一支让人民满意的高素质公职人员队伍,维护好政府的公信力,构建和谐的干群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