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时任上海市长的陈毅收到一封信,请求政府把吴淞路466号的房产赠予她。陈毅看完信后立即作出批示。 而给陈毅写信的人,正是凌维诚。 这个曾经的军人妻子,眼神坚毅中透着疲惫,回忆起自己这一路的坎坷,心里不是滋味。 她本来想靠自己的能力养家糊口,可是现实给了她当头一棒。 她曾去南京求见蒋介石,结果被敷衍一番,没得到任何实质性帮助。 她不甘心,又想方设法办了个“孤军工业社”,做毛巾、肥皂,结果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原料越来越贵,老兵们的生活仍然没有改善,最终只能关门。 如今,她只能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这个信封里。 要说这事儿,还得从头说起。 凌维诚的丈夫谢晋元,是著名的抗日名将。 1937年在淞沪会战最危急的时候,率领400多名士兵(为迷惑敌人,对外称“八百”),坚守四行仓库四天四夜,硬是拖住了数万日军,掩护了几十万大军撤退。 那时候,四行仓库的墙上弹痕累累,火光冲天,苏州河对岸的老百姓看得心惊胆战。 可仓库里头的士兵,没有一个人退缩。谢晋元更是站在最前线,亲自指挥战斗,还拿起机枪,干掉了构筑工事的敌人。 可是,战场上的胜利,并不代表现实中的好运。 由于四行仓库紧挨着英租界,国际压力越来越大,国民政府不得不下令让“八百壮士”撤进租界。 结果,他们刚进租界,就被英军缴械,软禁在孤军营,一关就是四年。 更讽刺的是,最后杀害谢晋元的,不是日军,而是被汪伪政府收买的叛徒。 1941年4月24日清晨,天刚亮,孤军营的号角声刚刚响起,几个叛徒冲进谢晋元的房间,手起刀落,刺中了他的要害。 谢晋元挣扎着站起身,想要还击,可终究体力不支,倒在了血泊中,年仅36岁。 这个消息一传出,上海30万人自发前来悼念,整个城市一片哀痛。可他的妻子凌维诚,直到几个月后,才在乡下得知这个噩耗。 谢晋元死后,凌维诚带着四个孩子,在广东老家苦苦支撑了几年。她种地、做工,什么苦活累活都干,可还是勉强糊口。 到了1946年,她实在扛不住了,卖掉了仅有的几亩地,带着孩子们回到了上海。 上海这个地方,她熟悉,也陌生。 她熟悉这里的街道,因为她曾在这里度过青春岁月;但她又觉得陌生,因为这里已经物是人非,连她的家,都没了。 到了上海,她住进了一家便宜的小旅馆,身上只剩下几块钱。 即便这样,她也还在担心丈夫之前的部下——“八百壮士”里仅存的老兵们。 她在报纸上登了一则小广告:“谢晋元夫人和四个孩子到了上海,住在新新旅社。” 结果,第二天,老兵就开始陆续找来,个个眼含热泪。 看到老兵各个生活凄惨,凌维诚将这些老兵收留了下来。 他们将原本一栋日本人留下的房子(吴淞路466号)强占了下来,总算是有了栖身之所。 可住下来是一回事,吃饭是另一回事。 当时,经济形势恶化,物价飞涨,老兵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艰难。 在寻求南京国民政府无果后,凌维诚心想:“不能再靠别人接济了,我们得想办法自己养活自己。” 于是,她东拼西凑,成立了一个“四行孤军工业服务社”,买了些机器,生产毛巾、肥皂和袜子。 因为上海人民对“八百壮士”有感情,很多人都愿意买他们的产品。 可惜,好景不长,1948年,上海的物价彻底失控,一块肥皂的成本翻了好几倍,生意彻底做不下去了。 此时的她,已经走投无路。 1949年,上海解放。 凌维诚听说,新政府在登记房产,原本属于日本人的房子要重新分配。她一咬牙,提笔写信,直接寄给了上海市长陈毅。 信上,她没有哭诉,也没有夸耀丈夫的功绩,只是平静地讲述了自己这些年的经历,以及孤军老兵们的处境和住进吴淞路466号的过程。 信送出去后,她本来没抱太大希望。可没想到,陈毅看完后立马就做出了批示:吴淞路466号房屋归谢晋元遗属使用,一切费用减免。 从此以后,这个曾经无家可归的寡妇,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安心落脚的地方。 随着时间的流逝,她的孩子们成长了,曾经的孤军老兵们也逐渐老去,有的回了老家,有的留在了上海。 但那个地址,吴淞路466号,始终是谢晋元的家,是“八百壮士”的家,是一个英雄精神永存的地方。 这一纸批文,不仅是一个政府对烈士的认可,更是一个国家对英雄后人的责任。 参考信源:抗日名将谢晋元夫妇的家国情怀 《文史精华》2024年第1期 2024-06-19
1949年,时任上海市长的陈毅收到一封信,请求政府把吴淞路466号的房产赠予她。
绮南爱历史
2025-02-06 19:08:5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