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我军攻打鬼屯炮台,连续打了一百多发炮弹,都没有攻破,就在这时,一个炊

甜蜜游记 2025-02-05 17:58:25

1979年,我军攻打鬼屯炮台,连续打了一百多发炮弹,都没有攻破,就在这时,一个炊事员站了出来:“我有办法!” 1979年2月19日,广西边境的同登市平顶山上炮火连天。解放军的炮弹不断轰击在鬼屯炮台厚实的城墙上,却始终无法突破这座坚固的军事堡垒。 这座令人望而生畏的炮台并非越军所建,而是由法国殖民者在1943年开始修建。为了打造这座固若金汤的军事要塞,法国人不惜从中国边境抓捕大量民工,历时三年才最终完工。 这座炮台的规模令人惊叹,高达5米有余,总长度达到300米,城墙厚度超过3米,整体宽度100米。在建造过程中,法国工程师采用了最先进的钢筋混凝土技术,将其打造成了一座固若金汤的堡垒。 炮台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军事防御的需求,设置了300多个射孔,形成了一个环形防御体系。这些射孔的布置精妙,不仅能够让守军在内部安全地进行火力输出,还能够对外围的进攻者形成交叉火力的打击。 越军深知这座炮台的战略价值,在其内部储存了充足的军需物资。炮台内部不仅建有完备的生活设施,包括餐厅、厕所等基础设施,甚至还配备了娱乐场所。 这座军事要塞的防御能力在历史上已经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曾对其发起持续40多天的进攻,却始终无法攻下这座坚固的堡垒。 此时的越军正是凭借这座固若金汤的炮台,对我军的进攻进行顽强抵抗。他们依托有利地形,占据制高点,利用炮台完善的防御体系,不断打击试图接近的解放军部队。 在我军连续进攻受挫的艰难时刻,一位普通的运煤工人何国安站了出来。他目睹了战友们抬着伤员返回的场景,看到了战火中战士们的伤亡。 何国安居住在广西边境地区,与越军的恶行有着切身体会。他的外甥曾在自家田地耕作时被越军埋设的地雷炸断了腿,这样的惨剧在边境地区并非个例。 1979年2月,何国安主动找到炮兵营副营长,表示自己对鬼屯炮台的结构了如指掌。这份自信来源于他特殊的经历,作为一名被迫参与修建炮台的见证者。 1943年,年仅13岁的何国安被法国殖民者抓去当壮丁,参与鬼屯炮台的修建工作。在长达三年的建设过程中,他亲眼见证了这座军事要塞从图纸变成现实的全过程。 虽然已经过去了30多年,但何国安对炮台的每一处细节都记忆犹新。从打地基到浇筑混凝土,从安装钢筋到修建暗道,他都曾参与其中。 在得知何国安的特殊经历后,许世友将军立即同意了他去前线勘察的请求。同时派出几名工程兵协助他的工作,为接下来的行动做好准备。 1979年2月24日,何国安带着工程兵小组来到了平顶山。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他专注于寻找炮台的薄弱点,丝毫不为周围的枪林弹雨所动。 凭借着多年前的记忆,何国安很快找到了炮台的"天窗"。这些隐蔽的通风口在建造时被认为是无关紧要的细节,却成为了整个防御体系的致命弱点。 何国安的发现为攻克这座堡垒提供了关键突破口。通过这些"天窗",我军可以将易燃易爆物投放到炮台内部,从而瓦解敌军的防御体系。 通过"天窗"投放易燃易爆物的战术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我军首次实施这一战术后,炮台内的越军死伤惨重,一千二百多名越军中仅有一人逃脱。 这场战役的胜利为东线战场的推进扫清了障碍。鬼屯炮台的陷落,不仅打破了越军的防线,更重要的是打击了敌军的士气。 在整个对越自卫反击战中,鬼屯炮台战役具有特殊的战术意义。这次战役证明了在面对坚固工事时,巧妙的战术设计比单纯的火力优势更为重要。 这场胜利也为现代战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高度机械化的现代战争中,战术创新和智慧谋略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何国安荣获"支前模范"称号,这个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贡献的肯定,更是对广大支前群众的表彰。1979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鬼屯炮台战役的胜利充分展现了人民战争的伟大力量。在这场战役中,一个普通工人的经验和智慧,成功地解决了正规军队难以克服的障碍。 这段历史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战争的胜利是全民族的胜利。无论是在前线冲锋陷阵的战士,还是在后方默默支援的群众,都是胜利的功臣。

0 阅读:4
甜蜜游记

甜蜜游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