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18岁的小战士在战斗中突然肚子疼,方便回来后,发现战友已经撤退了。忽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他一看,此时的美军正在往上冲! 1951年,那是中华儿女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艰苦岁月。中朝人民军为了抵御美国侵略者的铁蹄,浴血奋战在冰天雪地的战场上。 那年1月,潘天炎和他的战友们来到了鼎盖山防守。鼎盖山位于朝鲜中部地区,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天险要塞。驻守在这里的志愿军战士们肩负着阻击敌军向北进犯的重任,守土有责,使命光荣。 初来乍到,潘天炎对这片陌生的土地充满好奇。在他的眼中,连绵起伏的群山,郁郁葱葱的森林,还有那寂静的山谷,无一不展现出一种苍凉肃杀的大气。他深知在这极寒的气候条件下,对抗装备精良的美军绝非易事,但为了祖国和人民,他早已做好了抛头颅洒热血的准备。 战斗很快打响。1月30日上午,美军先是用大炮轰炸了志愿军的阵地,密集的炮火将战壕掀了个底朝天。接着,天空中出现了8架敌机,它们呼啸着对志愿军阵地进行疯狂扫射,弹片四溅,硝烟弥漫。 在敌人凶猛的火力压制下,志愿军战士们毫不退缩,英勇还击。战壕中到处都是机枪扫射的火舌,子弹出膛的铮铮声此起彼伏。这场你死我活的拉锯战从上午一直持续到中午,双方伤亡都很惨重,战士们的军装被鲜血和泥土浸透。 就在这胶着的关头,一个意想不到的状况突然发生。潘天炎腹中一阵绞痛,痛得他几乎站立不住。他强忍着疼痛继续战斗,可肚子实在太疼了,他只能咬着牙向班长请示,于战场后方解决内急。 战场如刀锋般锐利,生死往往只在一念之间。谁也不曾料到,就是潘天炎这短短几分钟的离开,竟酿成了他与大部队失散的意外。 当潘天炎终于缓解了肚子的不适,急忙赶回阵地时,他发现战壕里空空如也,哪里还有战友们的身影?远处隐约传来嘈杂的枪炮声,潘天炎意识到,部队肯定是接到命令转移了阵地。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年仅18岁的潘天炎心里难免有些慌乱。但他深知在战场上容不得半点犹豫,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命令。既然大部队已经转移,他必须以最快速度去和他们会合,决不能给集体行动带来负担。 就在潘天炎准备动身去追赶大部队时,一阵凌乱而急促的脚步声引起了他的警觉。他屏气凝神,侧耳倾听,竟发现有大批敌军正朝这边潜行而来。 顷刻间,潘天炎如雷轰顶,他意识到美军这是要趁乱来个偷袭,而自己的战友们还蒙在鼓里。如果任由敌人得逞,后果不堪设想! 万分紧急的时刻,容不得潘天炎多想。他环顾四周,目光落在散落一旁的武器弹药上,心中闪过一个大胆的念头。既然敌人是想调虎离山,那我就让他们以为这山上依然虎踞龙盘! 潘天炎抓起地上的枪支弹药,在阵地上来回跑动,一会儿在左边放冷枪,一会儿在右边扔手榴弹,发出山崩地裂的巨响,活像是有一个连的兵力在奋力抵抗。 这苦肉计果然奏效,潜行中的敌军吓得趴伏在地,不敢轻举妄动。他们哪里知道,对面的"明火执仗"全是潘天炎一个人在打造声势,就像皇帝的新衣,只是镜花水月。 潘天炎见状更是士气大振,他变本加厉,将战术配合得出神入化。只见他一边高声呐喊,佯装在指挥部下进攻,一边抡圆了胳膊,将手雷远远地抛向敌军埋伏的地方,炸得他们人仰马翻。 几个回合下来,敌军伤亡不少,再也不敢轻易冒头。他们不明就里,只当是碰上了一支训练有素的志愿军部队,只能龟缩不前,空耗时间。 而这边厢,潘天炎却愈战愈勇,他仿佛打开了任督二脉,一个人化身为百人千人,将那偌大的战场踩在脚下。一连九次,他机敏地识破敌军的进攻企图,并且用石块、泥土、树枝,什么有利器官他就用什么,硬是将美军的进攻拦腰截断。 渐渐地,潘天炎的子弹快要打光了,手榴弹也所剩无几。敌军经过几轮试探,也隐约察觉到对手的虚实。他们决定孤注一掷,一鼓作气冲上山头,力图将这神出鬼没的"志愿军战士"一举歼灭。 此时此刻,潘天炎深知大势已去,他孤立无援,寡不敌众。但他心如磐石,从未想过退缩二字。"哪怕只剩最后一颗子弹,我也要战斗到底!"他暗暗发誓,"只要我尚有一口气在,就绝不能让敌人染指这片热土!" 绝境之中,潘天炎突然灵光一闪,他计上心来。他悄悄摸到了敌军的侧翼,等到他们冲锋的枪声一响,就立即端起机枪,对着敌军密集的人群猛烈扫射。 与此同时,他还不忘手下留情,只打敌人的腿脚。那些倒下的敌军虽然负伤,却并未毙命,他们凄厉的惨叫声和哀嚎声不绝于耳。 潘天炎就是要利用这些重伤员来削弱敌军的气势,动摇他们的斗志。这果然收到了奇效,敌军原本嚣张的气焰被血淋淋的现实浇熄,他们望着满地哀号的战友,再也愣是不敢往前冲了。 这场惊心动魄的遭遇战,潘天炎靠着超乎常人的勇气和智慧,竟然硬是将敌我力量悬殊的局面扳回了平衡。他以孤胆英雄的身份,构建起了一道敌人难以逾越的铜墙铁壁。
1951年铁原狙击战爆发后,志愿军63军566团团长朱彪得知美军在他们后方空降了
【9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