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板街中寻旧忆 高淳巷里品遗风 一一张至真《石板街的絮语》赏析 高淳区人大原副主任、江苏省特级教师张至真的《石板街的絮语》宛如一首悠扬的古曲,萦绕着诗意与历史的袅袅余音。作者以一支细腻入微的生花妙笔,勾勒出高淳老街那历经岁月洗礼的沧桑轮廓,以及深藏其中的深厚文化底蕴,引领读者的心灵漫步于那条承载着无数记忆的石板街,沉浸式感受时光的缓缓流淌与历史的深沉回响。 历史与现实的交织共舞:《石板街的絮语》以一种极为精妙的叙事手法,将历史与现实紧密交织,宛如一幅色彩斑斓的织锦。开篇,作者便用细腻笔触勾勒出老街的清晨,石板路被悠悠岁月打磨得铮亮,晨光温柔洒落,轻抚着“大通和”酱园那古朴的招牌,瞬间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悠远的古老氛围,仿佛将读者带回到了那遥远的旧时光。每一块石板,都似一位缄默却深情的历史见证者,静静记录着一段段或平凡或传奇的过往。东南角那块缺了半边的石板,宛如一本无言的史书,铭记着咸丰年间铁匠老张赊下的三斤黄酒,那是生活的质朴与烟火气息的生动注脚;桥头那方磨得发亮的石板,又如同一个神秘的时光宝盒,珍藏着光绪年间赶考书生遗落的半阙残诗,为老街增添了一抹浪漫而又怅惘的人文色彩。这些鲜活的细节,赋予了石板路以鲜活的生命力,让读者真切地触摸到历史的厚重质感,感受到岁月的沧桑变迁,深刻领悟到历史并非遥不可及的过往,而是与现实紧密相连的生命脉络。 文化与生活的水乳交融:文章不仅是对老街历史的深情回溯,更是对其丰富多元的文化与鲜活生动的生活场景的精彩呈现。走进老茶馆,那铜壶悠悠哼着三叠调的曲儿,跑堂阿福在八仙桌间灵活穿梭,狭小的空隙恰能容下他矫健的身姿,寥寥数笔,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便跃然纸上。而“徐氏笔庄”的狼毫,仿佛被赋予了灵魂,能蘸着固城湖水书写出飘逸洒脱的瘦金体,这一细节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老街深厚的文化底蕴。酱园里弥漫的醇厚香气,裁缝铺中缝纫机发出的清脆声响,铁匠铺里传出的有力锤打声,这些看似平凡琐碎的生活片段,相互交织、彼此呼应,共同奏响了一曲充满生活温度的市井乐章,生动地展现出老街独特的文化魅力与生活风情,让读者深切感受到文化并非高高在上的抽象概念,而是深深扎根于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是人们生活方式与精神追求的生动体现。 诗意的语言与细腻的情感交织:张至真的文字,宛如一泓清泉,流淌着无尽的诗意。他巧妙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为文章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与丰富的想象力。“露水在石缝里酿了一夜的酒,此刻正被晨起的皮鞋底儿蘸着,在街面洇开淡青的墨迹”,这般精妙的描写,将露水比作美酒,将鞋底蘸露在街面留下的痕迹比作淡青的墨迹,不仅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石板街清晨的独特景致,更赋予了石板街一种诗意的浪漫与朦胧美感。同时,作者借对老街的细腻描绘,深情地抒发了对岁月流转的感慨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深沉热爱。文中的老孙头,他的人生轨迹与老街紧密相依,如今却只能在回忆的长河中追溯那些渐渐远去的岁月,这种细腻而深沉的情感表达,如同一股暖流,缓缓流淌进读者的心田,让读者深切体会到作者对老街那份难以割舍的眷恋与深情。 时代的变迁与记忆的永恒留存:《石板街的絮语》宛如一面镜子,不仅映照出老街的历史与文化,更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风云变幻。曾经的“徐氏笔庄”,如今已悄然变成玻璃柜台的便利店,这一鲜明的对比,如同一记重锤,敲打着读者的心灵,让人深切感受到时代发展的迅猛步伐以及传统文化在现代化浪潮中的逐渐式微。然而,尽管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老街的记忆却如同一颗颗璀璨的珍珠,永远珍藏在人们的心底。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让那些被岁月尘封的记忆在石板路的缝隙中重新流淌出来,焕发出迷人的光彩。无论是“金陵第一古街”的美誉,还是那些被岁月磨平棱角的石板,都承载着老街的历史记忆,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精神纽带,让人们在时代的变迁中,依然能够找到心灵的归宿与文化的根脉。 总之,张至真的《石板街的絮语》无疑是一篇兼具诗意与历史韵味的上乘佳作。张至真以其细腻入微的笔触,将老街的历史、文化、生活与情感巧妙地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对石板路的细致描摹,文章生动地展现了老街的岁月变迁与深厚文化底蕴,让读者在字里行间真切地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生活的烟火气息。同时,作者运用诗意盎然的语言和细腻深沉的情感表达,引发读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对岁月流转的深沉思考。这篇文章不仅是对老街的深情礼赞,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崇高致敬与竭力留存,它如同一座灯塔,在时代的洪流中,照亮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追寻之路,让那些珍贵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瑰宝,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熠熠生辉。
石板街中寻旧忆高淳巷里品遗风 一一张至真《石板街的絮语》赏析 高淳区人大原副主
赵俨谈人啊
2025-02-04 23:06:3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