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上海知青林小兰难产,生死关头,邻居老太救了她的命。10年后,林小兰一家就要返城,突然,邻居老太哽咽说:“你们走了,我咋办………” 1980年,林小兰收到返程通知,心情很是矛盾、复杂。 冬天的村庄总是分外的凄凉、萧瑟,林小兰和丈夫在房间商量:“如今我们可以返城了,你咋想?” 林小兰询问一旁的丈夫,丈夫眉头紧皱,刚收到通知的时候,他们无疑是兴奋、激动的,但想到邻居那没人照料的老太太,林小兰瞬间红了眼眶。 “我们倒是没什么,就是李大娘,我们若是走了,她老了,身边没人照顾……” 林小兰絮絮叨叨,已经深夜,外面漆黑不见五指,只有房间当中亮起一盏小桔灯,孩子的睡颜显得恬静而美好。 窗外寒风凛冽,望着孩子,李晓兰忽然想起那生死攸关的一幕…… 1969年,300万知青放弃城里安逸的生活,他们的脸庞朝气蓬勃,带着改变穷苦山村、乡村的热情,奔上了上山下乡的“知青路”。 林小兰下乡的时候,已经组建了家庭,丈夫和她一样都是积极响应号召的知青,虽然带着高涨的热情,但也担心起下乡的生活,于是夫妇俩一合计便决定一起下乡,也好有个照应。 刚到小乡村,林小兰夫妇就被眼前荒凉、萧瑟的景象震惊了,满目疮痍,让林小兰夫妇倒吸一口凉气。 “怎么会这样?看来我们在这里的路任重而道远!” 林小兰与丈夫对视一眼,夫妇二人异口同声说出这么一番话,没有被眼前的景象吓到,而是更加坚定了在小乡村扎根、改变小乡村的决心。 只是夫妇二人都是城里人,从来没到小乡村生活过,刚到小乡村就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生火做饭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林小兰夫妇被安排在李老太家旁边那所空空如也的房子里,里面连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全靠心地善良的乡亲们捐赠,才算是让那个趴趴屋有了家的模样。 林小兰夫妇到乡下的时候,李老太就是孤身一人,这涉及到李老太的个人隐私,他们即便是关心,也不好直接开口询问,怕勾起李老太悲伤的回忆。 李老太当时已经年龄大了,但手脚麻利,头脑清醒,又心地善良,因此时常给予林小兰夫妇帮助。 1970年的春天,林小兰一直呕吐,被李老太看到,才知道是怀孕了,三个人都十分激动、欣喜,做好准备迎接新的生命。 因为农村没有医疗卫生所,环境也比较差,李老太十分关注林小兰,害怕出现一丁点的意外,李老太仿佛是林小兰的亲生母亲一般,对林小兰照顾的无微不至。 临产那天,李老太早已经做好了万全准备,生产要用到的工具,婴儿的各种衣服、尿布,可是生产本就是一件不可预料的事情。 为了保证林小兰生产时万无一失,李老太那么大年龄还是一瘸一拐走了十几里路,帮助林小兰找了接生婆,走了整整一夜,李老太才带着接生婆气喘吁吁回到村庄。 不曾想,接生婆刚到,林小兰就动了胎气,接生婆一看就知道要生了,连忙张罗着为林小兰接生,可林小兰长期营养不良,再加上身体瘦弱,生产的时候还是遇到了突发情况——难产了。 这要是处理不及时,可是会要命的,李老太得知后,心疼的痛哭流涕,可随后她就恢复了冷静,不是哭的时候,让大人孩子都安全才是当下最要紧的事儿。 好在接生婆也是见过大场面的人,有经验、有技术,在接生婆的帮助下,林小兰顺利生产,大人孩子都平安,孩子哭声响亮,李老太听后破涕为笑,看着虚弱的林小兰,李老太心疼地攥着她的手。 “鬼门关走一遭,苦了我闺女了。” 后来,李老太就时常看护林小兰夫妇的孩子,俨然成了孩子的祖母,没有血缘,却硬是比亲祖母还亲…… 思绪渐渐回笼,林小兰夫妇做了一个决定,带着孩子离开的那天,李老太听闻,连忙跑到林小兰家中,这才有了开头一幕。 “妈,您就是我们的妈、孩子的祖母,我们返城带着你,咱们一家人一起回!” 李老太听闻泪流满面,重重点头,良久才说了一句:“好!”
1970年,上海知青林小兰难产,生死关头,邻居老太救了她的命。10年后,林小兰一
百态人间如流水
2025-02-04 20:57:19
1
阅读:1089
用户15xxx57
祝福好人一生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