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公司面临CBAM挑战:排放数据报告成难题
德勤最新调查显示,约75%的德国公司无法或仅能部分报告欧盟以外供应商的排放数据,其中三分之二担心这会损害竞争力。这是欧盟碳边境调整机制(CBAM)实施的第一步,要求进口商为高碳足迹产品(如钢铁、化肥)支付费用。
什么是欧盟碳边境调整机制(CBAM)?
欧盟碳边境调整机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是欧盟为应对气候变化和防止“碳泄漏”(carbon leakage)而推出的一项政策工具。碳泄漏指的是企业将生产转移到碳排放法规较宽松的国家,以避免严格的碳排放成本,从而导致全球碳排放总量并未减少。
简单的来说,欧盟在区域内推行很好的降碳措施,但是这是有代价的,这会导致工业品的价格变高,从而让例如中国、印度、越南等欧盟认为采用廉价但不够低碳的能源制造的工业品进入欧盟。这将会导致欧盟不仅丧失了工业品地位,而且碳排放依然失控(只是转移到了国外),这就叫碳泄露。
CBAM的概念是,欧盟之外的区域如果要将商品销售到欧盟,首先要按照欧盟的标准来计算这个商品的碳足迹。欧盟内部会规定一个碳数值,这个数值一般是基于欧盟国内管理碳排放的数值来定的。比如说一吨的钢材,欧盟的碳足迹限额(其实是免费额度)是A吨,而基于我国能源场景计算得到的碳足迹实际值是B吨(一般B肯定>A),那么中国的钢材要进入欧盟就要支付 (B-A)*C欧元。这个C是碳价。
2024年,欧盟的碳价大概是65欧元/吨。2030年可能会达到160-250欧元/吨。而且,届时A将=0(也就是没有免费额度)。如果届时我国的钢铁碳足迹还是和今天一样,那么2030年,每吨出口到欧洲的钢材,我们要支付2.38*200=476欧元=3555.72人民币。
给大家一个参考,根据海关数据:2024年12月,我国出口钢材972.7万吨,环比增长4.8%,出口均价732.9美元/吨,也就是5314.55人民币/吨。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CBAM相当于67%的关税。
德勤的报告指出,目前德国产业链没有为CBAM的实施做好准备,内部还需要大量的磨合,遇到的问题如下:
🔍 数据困境
仅6%的公司能报告非欧盟供应商的实际排放量。53%表示完全无法做到,21%只能部分完成。
主要障碍:数据不足(20%)、成本与风险不透明(16%)、对CBAM了解不足(11.5%)。
💡 机遇与挑战并存
26%的公司认为CBAM将带来积极影响。
29%视其为供应链转型机会,但43%持相反观点。
供应商排放数据验证成难题:20%尝试对比参考值,12%使用欧盟模板,但多数公司尚未找到有效方法。
📅 时间紧迫
德勤合伙人Michael Schäfer警告,CBAM过渡阶段将于25年底结束,公司建立监控和报告系统的压力正急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