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3 年,菲律宾红薯产量高,还明确规定不准出口,偷渡就处死。可那年,我国福建闹大饥荒,在菲律宾做生意的陈正龙听说后很着急,他花大钱买了根红薯藤,改变了中国人的命运。 公元1593年,中国明代,福建一场严重的饥荒肆虐大地。这场灾难源于气候异常,导致农作物颗粒无收,百姓饥寒交迫,许多人流离失所甚至饿殍遍野。远在海外的商人陈振龙,怀着一颗忧国忧民之心,为解决家乡同胞的生计问题,走上了一条惊心动魄、改变中国农业命运的冒险之路。 陈振龙出生于福建一个书香世家,从小受家族熏陶,饱读诗书。20岁出头便考取了秀才,原本可以在科举之路上大展宏图,但他却厌倦了漫长的仕途生涯,转而投身商场。 得益于明代对外贸易的繁荣,陈振龙凭借聪明才智和家族丰厚的资源,成功在菲律宾等地开展贸易业务,成为一位富甲一方的商人。这位原本注定在商场上书写传奇的人,却因家乡的饥荒,毅然选择了一条更加充满风险和挑战的道路。 饥荒时期,陈振龙深知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到一种生命力顽强、易于种植且能迅速成活的作物。此时,他在菲律宾经商多年,对当地一种被奉为珍宝的作物——红薯十分了解。 这种原产于美洲的植物,因其高产、耐旱的特性,已成为菲律宾的重要粮食。菲律宾政府为了保护这一作物的独占地位,严令禁止红薯出口,偷运者甚至可能被处以极刑。 尽管如此,陈振龙为了挽救家乡人民的生命,毅然决定冒险偷运红薯藤回国。陈振龙的第一次尝试显得有些仓促。 在了解到红薯藤不可出口后,他迅速将采摘来的红薯藤藏入自己的私人行李中,企图通过普通货物检查时蒙混过关。他的船停靠在菲律宾的港口时,海关检查人员如往常一样逐一翻检货物。陈振龙站在货物旁边,冷静地注视着检查人员的动作。 随着检查的深入,他的行李被打开,海关的工作人员开始逐一翻查衣物和物品。红薯藤藏在最底部的衣物夹层里,但这些海关人员训练有素,对违禁品异常敏感。当一名检查人员掀开衣物后,微微发黄的藤蔓显露出来。那一刻,检查人员的表情立即警觉,气氛也顿时变得凝重。 “这些是什么?”检查人员抬起头,用怀疑的目光盯着陈振龙。陈振龙面不改色,连忙用颤抖的语气解释说:“老眼昏花,不知这是何物,可能是同行之人误放的东西。”尽管他表面镇定,但他的解释并未完全打消对方的疑虑。最终,红薯藤被没收,海关选择放他一马,但明确告知下一次不会再网开一面。 经过第一次失败,陈振龙意识到必须更加周密地掩饰红薯藤的存在。他从市场上买来一个当地人常用的藤篮,并将红薯藤精心地编入篮子的结构中,再在篮子内层放置大量新鲜海产品掩盖气味,以此试图迷惑检查人员。 当他带着货物来到海关时,现场充斥着各种嘈杂的声音:工人吆喝着搬运货物,海浪拍打着船只的声音一浪接一浪,而检查人员在港口来回走动。陈振龙将篮子与其他货物堆放在一起,混入出口货物的队列中。 海关检查的严格程度远超他的预料。一名工作人员蹲在货物旁边,用手轻轻拨动篮子里的海鲜,鼻子凑近辨别是否有异味。当他的手指碰触到篮子的编织边缘时,眉头微微一皱。他随即命令旁边的助手将篮子提到桌上,进一步检查。 “这是什么?”检查人员一边说着,一边拔下了藤篮边缘的一小段红薯藤。熟悉红薯的工作人员立即认出了这种植物,他语气中带着一丝警告意味。虽然陈振龙再三辩解,但他的解释并未打动对方。这一次,他被赶出了港口,并遭到了一顿严厉的鞭打。这次失败不仅让他身体受伤,更让他意识到偷运红薯藤需要更缜密的计划。 经过两次失败,陈振龙决定利用货船缆绳做掩饰。他仔细研究了货船缆绳的结构,发现缆绳粗大且颜色与红薯藤十分相似。他将红薯藤小心地编入缆绳的内层,使其看上去与普通缆绳毫无二致。为了进一步掩盖痕迹,他还在缆绳表面抹上了一层厚厚的淤泥,使其看上去更为陈旧。 一名检查人员走到缆绳附近,用脚踢了踢表面粘满淤泥的缆绳,并未发现异常。他随后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货物上。陈振龙屏住呼吸,直到检查人员离开才松了一口气。这一次,他终于成功骗过了海关,将红薯藤安全带上了船。 红薯藤成功繁殖后,陈振龙将这一发现报告给了地方官员。福建巡抚得知后,立即批准推广红薯的种植。凭借其快速的生长速度和高产特性,红薯很快在福建的田野间大面积种植。饥荒的状况得到了有效缓解,无数百姓因此免于饿死。 此后,陈振龙并未止步。他不仅继续推广红薯的种植技术,还鼓励后代子孙将这一作物传播到全国各地。红薯从福建迅速传到整个中国,成为对抗灾荒的重要农作物。数百年后,中国的红薯种植面积和产量位居世界首位,成为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柱。
1593年,菲律宾红薯产量高,还明确规定不准出口,偷渡就处死。可那年,我国福建
马二历史趣闻
2025-02-04 09:43:10
0
阅读:515
用户10xxx34
致敬!
用户10xxx66
象陈公振龙这样的先辈,能不能算民族脊梁,我认为,是!!!
李龙
怪不得红薯又叫 番薯 是从外国引进的
知心
非得用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