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2年,朝鲜最变态国王英祖李昑,亲手将自己唯一的儿子李愃钉进米柜,命人不许给他喝水吃饭,他11岁的孙子亲眼目睹了祖父杀害父亲的过程,在一边跪地求情。李昑对孙子说:“要么你父亲做世子,要么你做世孙,你选择吧。” 宫廷里的教育一向都是最为严苛的,朝鲜王室的教育尤其如此。朝鲜王室历来重视世子教育,甚至专门设立了"世子侍讲院"来负责王储的教育培养。 英祖李昑在位期间,他的长子早早离世,这让他把全部的期望都寄托在了次子李愃身上。自李愃三岁起,英祖就为他安排了最严格的学习计划,要求他精通儒家经典、历史、文学和礼仪。 每天凌晨四点,年幼的李愃就必须起床开始学习,直到深夜才能休息。除了基础的学科学习,英祖还要求李愃必须掌握射箭、骑马等武艺,以及处理政务的能力。 英祖对李愃的要求之严格,在朝鲜王朝历史上都属罕见。他会定期对李愃进行考核,稍有不如意就会当众训斥,有时甚至会体罚。 这种高压的教育环境,给李愃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根据史料记载,李愃从小就表现出对父亲的极度恐惧,见到英祖时总是战战兢兢。 随着年龄增长,李愃开始出现明显的抑郁症状。这一点在他写给岳父的私人信件中得到了证实,信中他曾多次提到自己的精神状况和求医问药的请求。 李愃的精神状况日益恶化,他开始做出一些反常的行为。史料记载,他曾多次无故虐待宫女,甚至将一些无辜的宫人处死。 这些行为引起了英祖的极大不满,但英祖并没有意识到这是自己教育方式带来的后果。相反,他认为这是李愃品行不端的表现,对他的管教更加严厉。 英祖本人就经历过残酷的储位之争,所以他格外重视对世子的培养。然而他过于理想化的期望和强硬的教育方式,反而成为压垮李愃的最后一根稻草。 1762年的朝鲜王宫,一场震惊朝野的悲剧正在上演。这一年,英祖以"不孝"的罪名将世子李愃贬为庶人,随后将他关进米柜之中。 这场悲剧的背后,实际上牵涉到错综复杂的朝鲜党争。当时朝鲜朝廷分为老论、少论两大党派,双方为了争夺政治影响力不断明争暗斗。 在这种政治环境下,世子李愃成为了各方势力角力的焦点。一些大臣借李愃的精神状况和行为失常,向英祖进谗言,声称世子有不臣之心。 英祖在处理这个问题时,采取了一个极其残酷但又颇具政治智慧的方式。他没有直接下令处死李愃,而是采取了"逼死"的方式。 如果直接处死世子,那么按照朝鲜的律法,李愃的子嗣也会受到牵连,失去继承王位的资格。 但如果是世子"自尽",那么他的儿子——年仅11岁的世孙就能保住继承人的身份。这就是为什么英祖选择将李愃关入米柜,而不是直接处决。 米柜事件发生时,年幼的世孙亲眼目睹了整个过程。史料记载,他跪在地上向祖父求情,但英祖却给了他一个残酷的选择。 英祖对世孙说的话十分冷酷:"要么你父亲做世子,要么你做世孙,你选择吧。" 在米柜中,李愃被剥夺了一切饮食。八天后,这位不幸的世子在极度饥渴中离世,年仅27岁。 这场悲剧的最终结果,看似是英祖胜利了。但实际上,这个决定给整个王室带来了无法愈合的伤痕。 11岁的世孙目睹父亲惨死,这段经历深深影响了他日后的为政之道。而英祖本人,在晚年也表现出对这个决定的后悔之意。 在李愃死后,英祖很快就恢复了他的世子身份,并赐予他"思悼"的谥号。"思悼"二字,一个是思念的思,一个是悲伤的悼,似乎也暗示了英祖内心的矛盾。 在朝鲜历史上,类似的王室悲剧并不罕见。但思悼世子案之所以特别引人注目,是因为它完整地展现了权力、血缘、人性这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 英祖最终选择了王权的延续,而牺牲了父子之情。这个选择,成为了朝鲜王朝史上最著名的悲剧之一。 思悼世子案在正祖即位后有了新的转折。正祖上位后,下令删除了《承政院日记》中关于父亲的大量记载,试图通过这种方式为父亲正名。 这种删改历史的行为,在当时是十分罕见的。正祖作为一个儒家思想教育下的君主,深知历史记载的重要性,但他仍然这样做了。 正祖不仅删除了不利于父亲的记载,还为父亲加上了"庄献"的尊号。这个尊号的含义是"庄重贤德,献身国事",显示出正祖试图重塑父亲形象的努力。 关于思悼世子案的历史证据不断被发现。近年来,历史学者发现了思悼世子写给岳父的私人信件,为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 这些信件的内容证实了思悼世子确实患有严重的抑郁症。信中他多次向岳父求助,请求帮助他寻找治疗的方法。 这个发现让人们对英祖的评价有了新的思考。虽然英祖的行为仍然十分残忍,但这至少说明思悼世子的精神状况确实出现了严重问题。 思悼世子案的影响一直延续到朝鲜王朝末期。到了高宗时期,思悼世子被追封为皇帝,他的地位得到了最高的肯定。
1762年,朝鲜最变态国王英祖李昑,亲手将自己唯一的儿子李愃钉进米柜,命人不许给
文山聊武器
2025-02-03 16:50:42
0
阅读: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