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战士准备上前线。临行前,他留下“遗书”,对着录音机,大喊了26声“娘”!就连听的人都被喊哭了。谁知,就是这26个字,竟成了他给母亲说的最后一句话。 这位战士叫马占福,1966年出生于青海省大通县,由于家庭条件不好,经常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 虽说生活条件不好,但在马占福心中,却有一个大大的梦,那就是:当兵,保家卫国。 于是,怀着报国鸿鹄之志的马占福,于1984年入伍,被编入兰州军区第47军139师417团4连1班(当时的417团被称为“夜老虎团”)。 1986年,马占福入伍也有两年多了。有一次,他突然接到上级通知,准许他回家探一次亲。 马占福也很珍惜这次机会,因为他知道,中越边境局势紧张,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要上战场。 要说马占福,那绝对是个孝子。 回到家以后,他就让母亲歇着,自己则包下了家里家外的活,除此之外还给母亲做了身新衣服,自己存的钱也放到了母亲枕头底下。 临走前,马占福还是不放心母亲,于是他特意交代离家近的表哥,有空帮忙多照顾照顾。 就这样,马占福在安排好家里的一切后,就放心的回到了连队。 情况也正如他所料想的那样,刚回去没几天,连队就接到了命令,即将开拔到中越边境老山地区。 次年,他们又接到新的命令,即参加那拉口阵地争夺战。 由于任务的艰巨,在战役打响之前,战士们按照惯例,都要给家里一封“家书”,说白了就是遗书。 看着眼前的稿纸,战士们个个面容凝重,好似这是和家人的最后一次对话。 拿起笔的马占福,刚要落笔,却突然想到:娘不识字,就算是写了,娘也看不懂啊! 于是,马占福干脆找来一台录音机,把要说的话录给娘听。 马占福沉默了一会儿,脑子里回忆的,是和娘一起生活的过往,随后便对着录音机大声喊道:娘、娘、娘…”,一共26声。 26个字,饱含着对娘的思想,令在场的战友们潸然泪下。 也就是这26个字,也成了母亲在儿子这听到的最后一话。 1987年1月6日清晨,马占福和几位同志,按照预定的地点,已偷偷潜伏了近30个小时。 随着指挥员的一声令下,战士们如同下山的猛虎,直奔310高地,哪里有枪声,就往里哪里跑。 身为爆破手的马占福,在班长的指引下,朝着预定目标冲了去。 目标是一个敌人的坚固工事,企图阻止我军前进。马占福动作敏捷,三滚两跃就躲开了敌人的雨点,找准机会,就顺着洞口,扔进了炸药包。 虽然拔了一个钉子,但马占福不敢掉以轻心,又瞄准了下一个目标。 与此同时,巨大的声响也暴露了马占福的位置,被一个暗火力点死死盯上。 在敌人的扫射下,马占福一个躲闪不及,不幸连中数弹,一下子跌倒在地,鲜血直流,肚子里的一节肠子也流了出来。 马占福顶着剧痛,咬着牙,将那节肠子按了回去,取出随身的临时急救包,在简单的包扎过后,又开始观察着敌情。 谁知,就在马占福前方约一米的地方,一块石头挡住了他的视线。 他拖着受伤的身体,用两条胳膊爬到石头跟前,可意外的是,他刚一露头,就飞来数颗子弹,击中了他的头部,一下子昏了过去。 片刻,随着一声剧烈的枪炮声,马占福从昏迷中被惊醒,他艰难的睁开眼睛,就看到了越军的枪在不断地喷出火舌。 马占福又看看后面的战友,被越军压着打,一点也不得前进。 冷静下来的马占福,看准时机,忍着身体和头部的剧痛,一点一点的向越军的暗堡爬去。 就在他离暗堡约两米的时候,敌人仍没有发现他,于是,他用尽最后一点力气,两手一用劲,就跃到了敌人的暗堡旁。 接着,马占福不敢耽误,他拿起爆破筒就顺着洞眼儿给扔了进去。 马占福的这一操作,也令洞内的敌人大吃一惊,慌里慌忙又顺着洞眼儿给推了出来。 面对这种情况,马占福也没有犹豫,他先把爆破筒扔进去,下一秒又将身体顶在了洞眼儿上。 随着一声巨响,马占福淹没在了这一片废墟中。 马占福的壮举,令战士们哭红了双眼,随后便一股脑的冲了出去,一直到拿下这场战役的胜利。 战役结束后,组织上授予马占福“黄继光式的战斗英雄”称号,记一等功,尸体葬在麻栗坡烈士陵园。 可让人奇怪的是,随后的20多年,竟没有一个来祭拜过他。 原来,经了解到,当时战友们去他老家寻找过,但发现家中非常贫寒,再加上灾害,母亲不得不在大街上乞讨。 战友们将马母给送回了家,马母也听到了儿子的那句:娘、娘、娘… 1993年,马母病重,她特意叫来小儿子马占贵:要是有钱了,随后就去云南给你哥哥扫扫墓,带回来一捧土,洒在我的坟上。 2012年,在战友的帮助下,马占贵来到了麻栗坡烈士陵园,激动的哽咽道:哥,我来晚了。 随后,马占贵从哥哥的坟上取回一捧土,才算了却了娘的遗言。 俗话说:哪里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 像马占福这样的英雄才是我们该追的星,向英雄致敬!
我们全家得谢谢海南万宁下海救人的退伍军人林佳泰!林佳泰英勇救人事迹没有播出以前,
【7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