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抖音看了侯志强知道的儿子小侯在美国通过橄榄球体育特长的拿到美国NCAA D1(美国大学体育联盟第一级别)offer的故事。
通过小侯同学的介绍才知道,不久之前他还是一个橄榄球门外汉。
虽然他只说了第一期,从第一期内容来看,小侯去美国留学,当时的体育特长是篮球,后来因为疫情篮球没法打了,身体长胖了,升高接近190cm。
疫情略微开放后,去篮球教练办公室谈话,被隔壁橄榄球教练看中了(当时他还不知道是橄榄球教练),在国内也没有接触过橄榄球。
在美国10年级(美国高中是从9年级开始,一共4年,10年级是高中第二年,相当于国内高一,此时学生15周岁以后)后,也就是从高一(依据国内习惯)才开始接触橄榄球。
最终通过自己艰苦的训练,获得多所NCAA D1联盟大学招募。
前几天看邱钟辉(前健力宝运动会,现在做青训)在日本的一些感受。日本(包括美国一样)很多教练都鼓励学生多参加几个项目,特别是美国,很多学生/孩子在小学和初中,都没有固定的项目,而是同时参加多个项目,最后通过比较,发现自己在哪个项目上兴趣更多、更有竞争力,到了16岁左右才会确定主攻项目,甚至此时依然会一个人参加多个项目。
这在国内是完全不可理喻的,这不是导致竞争力下降吗?
这是因为完全不同的定位导致的,国内是选拔就是为了职业,成不了职业就是废柴,滚粗。
但是,人家是体育的教育的一部分,体育就更类似社团。
拥有各种社团,花样繁多,但是,最后走职业的百里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