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璘,唐玄宗的第十六子,手握几万大军,坐拥富庶江南,还有才子李白当军师,这配置,简直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看起来是要大展宏图的节奏啊。可结果呢?没多久就被打得落花流水,最后还丢了性命。这到底是咋回事呢?
首先,李璘的起兵就名不正、言不顺。他表面上说是替老爸唐玄宗平定安史之乱,其实心里的小九九是想争皇位。可这时候,唐肃宗李亨已经继位了,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李璘这么做,不就成了不忠不孝的逆子了吗?士大夫阶层也不待见他,舆论一边倒,他还没开战呢,就先输了道德分。
再说说他的团队,那也是一个字:弱。李白写诗是一绝,但在政治和军事上,那可真不咋地。李璘大概是想借李白的名气多拉点人才,结果李白的政治智慧跟不上节奏,对李璘的野心也没警觉。其他谋士呢?也没啥实战经验,这团队,能不拉胯吗?
还有李璘的战略,那也是一个乱字。起兵声势浩大,但目标不明确,兵力分散,攻守无力。反观唐肃宗那边,步步为营,提前预判李璘的每一步行动。这仗还怎么打?
再说说李璘的个人性格,那也是导致他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他既没有唐玄宗的果断,也没有唐肃宗的隐忍,面对唐肃宗的反击,他表现得极其畏缩。士兵看在眼里,自然对他失去了信心。
最后说说江南的富庶,这本该是李璘的最大优势,结果却成了他的软肋。江南百姓安居乐业,对战争消极,李璘征兵征粮,反而加剧了当地百姓的不满。而且江南地形也不适合大规模军事调动,李璘的军队人数虽多,但难以施展。
所以说啊,李璘的失败,既是个人性格的悲剧,也是唐王朝内部权力斗争的缩影。他的起兵就像一场没有希望的豪赌,最后输得一塌糊涂。这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无论干啥事儿,名得正,言得顺,团队得强,战略得明,性格还得果断坚韧,不然啊,就只能像李璘一样,落得个惨淡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