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4月26日晚9时30分,吉林省伊通县人民法院副院长张循东下班途中,在偏僻小巷被持铁棍歹徒袭击,颅骨粉碎性骨折,配带的64式手枪被抢…… 1985年4月26日,夜幕笼罩下的吉林省伊通县,如往常一样静谧。然而,一起惊天大案,却在这个看似平常的夜晚,打破了这座小城的宁静,让整个伊通县乃至吉林省都陷入了紧张与恐慌之中。 当晚9时30分左右,伊通县人民法院副院长张循东结束了一天的工作,骑着自行车,沿着熟悉的道路往家赶。他的身影在昏黄的路灯下显得有些疲惫,却又透着司法工作者特有的坚毅。谁也没有料到,危险正悄然逼近。 在一条偏僻的小巷里,两个黑影早已埋伏多时。当张循东骑车进入小巷后,他们迅速冲了出来。其中一人手持铁棍,朝着张循东的头部狠狠地砸去。张循东毫无防备,重重地摔倒在地,颅骨后部遭受钝器的猛烈打击,瞬间粉碎性骨折,脑浆迸出。他挣扎了几下,便再也没有了动静。而这两个歹徒,没有丝毫犹豫,迅速从张循东腰间抢走了他配带的64式手枪,随后消失在夜色之中。 案件发生后,伊通县公安局迅速接到报警。值班民警不敢有丝毫懈怠,立即将情况上报给了上级领导。一时间,整个伊通县公安局都行动了起来。刑侦人员、技术人员第一时间赶赴案发现场,对现场进行仔细勘查。 现场一片狼藉,张循东的自行车歪倒在一旁,地上满是鲜血,触目惊心。技术人员小心翼翼地收集着现场的每一个线索,希望能从中找到歹徒的蛛丝马迹。刑侦人员则开始走访周边群众,试图了解案发时是否有人目睹了这一惨剧。然而,由于案发时间较晚,小巷又十分偏僻,走访调查的工作进展得并不顺利。 但是,警方并没有放弃。他们深知,这起案件性质极其恶劣,不仅是对公民生命安全的严重威胁,更是对社会治安的公然挑衅。如果不尽快破案,犯罪分子极有可能再次作案,后果不堪设想。 随着调查的深入,警方逐渐发现了一些重要线索。通过对现场痕迹的分析和对周边群众的进一步走访,警方锁定了两名有重大作案嫌疑的人员——王文生和关启超。 王文生,30岁,伊通县本地人,曾因盗窃、抢劫等罪行多次被公安机关处理。他游手好闲,不思悔改,是当地有名的混混。关启超,28岁,与王文生相识已久,两人臭味相投,经常在一起干一些违法犯罪的勾当。 警方在掌握了足够的证据后,迅速对王文生和关启超展开了抓捕行动。然而,这两名犯罪分子十分狡猾,在得知警方正在追捕他们后,便开始四处逃窜,试图躲避警方的追捕。 他们先是逃到了伊通县周边的农村,躲在一些废弃的房屋里。但警方的追捕行动十分迅速,很快就追踪到了他们的踪迹。在农村的一次抓捕行动中,王文生和关启超发现了警方的到来,他们负隅顽抗,与警方展开了激烈的枪战。在枪战中,警方虽然占据了优势,但为了避免无辜群众的伤亡,并没有贸然发动进攻。王文生和关启超趁机逃脱,继续逃窜。 此后,他们又流窜到了长春市、四平市等地,试图在大城市中隐藏自己的身份。然而,警方的追捕网络越收越紧,他们无论逃到哪里,都无法摆脱警方的追踪。 4月29日凌晨1时57分,经过连续多日的艰苦追踪,警方终于在长春市的一处出租屋内发现了王文生和关启超的踪迹。这一次,警方制定了周密的抓捕计划,决心将这两名犯罪分子一网打尽。 当警方迅速包围出租屋,并向屋内的王文生和关启超表明身份后,两人并没有选择投降,而是继续负隅顽抗。他们手持从张循东处抢来的手枪,疯狂地向屋外射击。警方在确保周边群众安全的前提下,与犯罪分子展开了激烈的对峙。 在对峙过程中,警方不断向王文生和关启超喊话,劝他们放下武器,投降自首。但两人早已陷入了疯狂,根本听不进警方的劝告。见此情形,警方果断采取行动,对出租屋发起了强攻。 在激烈的交火中,王文生和关启超逐渐失去了抵抗能力。最终,他们见大势已去,选择了饮弹自尽。至此,伊通县4·26特大抢枪杀人案成功告破,犯罪分子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这起案件虽然已经过去了多年,但它在伊通县人民心中留下的阴影却久久难以消散。它让人们深刻认识到了犯罪的危害,也让人们看到了警方打击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的决心和能力。 在这起案件的侦破过程中,伊通县公安局的全体民警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们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日夜奋战在侦查一线。正是他们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才使得犯罪分子能够尽快落网,还伊通县人民一个安宁的生活环境。 同时,这起案件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社会治安是关系到每一个人切身利益的大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要增强自我防范意识,积极配合公安机关的工作,共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类似的悲剧不再发生,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1985年4月26日晚9时30分,吉林省伊通县人民法院副院长张循东下班途中,在偏
我心凛雨
2025-01-31 14:34:06
0
阅读: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