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宁夏土匪郭栓子诈降,残杀解放军副司令员曹动之,杨得志听闻噩耗后猛拍桌子大喊:“65军给我活捉郭栓子。” 1950年3月的宁夏,表面上是春意盎然,实则暗潮涌动。 刚刚经历了解放的宁夏,百姓渴望和平生活,可阴影却笼罩着这片大地。 因为贺兰山里,郭栓子卷土重来了。 这个名字,对宁夏百姓来说,意味着血腥和恐惧。 对解放军来说,意味着无法容忍的挑衅。 他不仅叛变解放军,还杀害了阿拉善旗工委书记曹动之等人。 消息传到杨得志那里,他勃然大怒,拍案而起:“65军,给我活捉郭栓子!” 郭栓子,原名郭永胜,出生在宁夏贺兰山脚下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他早年靠放牧为生,却因不满地主的压迫而走上了土匪的道路。 贺兰山复杂的地形成为郭栓子的“天然堡垒”。 他不仅利用山地的险要环境建立据点,还通过烧杀抢掠迅速壮大势力。 他自称“贺兰山王”,却被百姓称为“郭阎王”,可见其恶名昭著。 然而,郭栓子的“成功”不仅源于他的残暴和狡诈,也得益于国民党军阀马鸿逵的“剿抚结合”政策。 马鸿逵在多次围剿无果后,转而采取招安策略,授予郭栓子“贺兰山警备司令”的头衔,还送给他豪宅和良田,以换取他短暂的归顺。 但郭栓子根本不买账。他表面接受招安,暗地里却扩充实力,增强贺兰山的防御体系。 对马鸿逵提供的武器和粮草,他笑纳后便继续自己的“土匪事业”。 在他看来,只要有山川做屏障,谁也奈何不了他。 1949年,解放军进入宁夏,马鸿逵仓皇逃往台湾。 郭栓子见大势已去,又一次选择“投诚”,打着服从解放军的幌子捞取政治资本。 他先是假意归顺,被解放军任命为惠农县警备队队长。 然而,这只是他的缓兵之计。 很快,他便与台湾的国民党特务取得联系,准备再次叛变。 他口口声声称要“反共救国”,却从未放弃贺兰山这个老巢。 1950年7月,郭栓子终于露出真面目。 他率领部下叛逃贺兰山,重新打起“贺兰军”的旗号,制造了一系列骇人听闻的惨案。 郭栓子的剿匪战术十分狡猾。 他深谙游击战法的精髓,化整为零,分散潜伏。 他将匪徒分为四队,各有分工:一队专门在夜间活动,二队作为主力,三队负责突袭,四队负责运送物资。 凭借熟悉地形和机动灵活的策略,他多次躲过解放军的围剿。 不仅如此,他还通过心理战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他到处散布谣言,声称“第三次世界大战马上爆发,国民党即将回归大陆”,以此蛊惑百姓和部下。 他甚至将被杀害的解放军干部的头颅悬挂在村口,以震慑那些试图支持解放军的人。 更为危险的是,郭栓子并不是孤军奋战。 他与张怀忠、谢占奎等匪首结盟,成立了所谓的“贺兰剿共总部”。 这股势力一度多达数千人,活动范围覆盖宁夏北部及周边地区。 他们抢劫粮食,焚烧村庄,绑架干部,甚至在战斗中击败了几支解放军的地方部队。 然而,这样的联盟并不牢固。 因为匪徒之间的利益纠葛和权力争夺,郭栓子与其他土匪头目产生了矛盾。 他甚至策划暗杀自己的同盟者,最终使匪帮内部矛盾日益加剧。 内部分裂,为郭栓子势力的瓦解埋下了伏笔。 解放军的围剿行动开始后,杨得志制定了精准的作战计划。 他命令65军将贺兰山划为三个围剿区,同时动员周边的群众提供情报。 解放军在战斗中充分利用群众的力量。 一方面,他们通过宣传揭露郭栓子的罪行,让百姓看到解放军是他们的依靠。 另一方面,他们封锁郭栓子的物资运输线,切断其补给。 经过几个月的鏖战,郭栓子的匪帮逐渐走向崩溃。 他的部队士气低落,人数不断减少。 内部的矛盾和外部的压力,让郭栓子无力支撑。 他试图逃往阿拉善旗的蒙古高原,却被解放军截获。 1950年10月6日,郭栓子最终被活捉。曹动之牺牲时间应为 1950 年 7 月。 他的结局,彻底终结了贺兰山长达数十年的匪患。 郭栓子的覆灭,是新中国剿匪斗争中的重要一战。 它不仅清除了宁夏社会的一大毒瘤,也让贺兰山下的百姓终于得以安居乐业。 杨得志当初的那声怒吼,代表的不仅是对部下牺牲的痛心,也是新中国维护社会秩序的坚定决心。 郭栓子这个曾不可一世的“贺兰山王”,最终还是没能逃过历史的审判。
1950年,宁夏土匪郭栓子诈降,残杀解放军副司令员曹动之,杨得志听闻噩耗后猛拍桌
小娅说知识
2025-01-31 00:54:01
0
阅读: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