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语文教学两个很大的问题:根浅底薄,追赶潮流 第一个问题:好高骛远根浅底薄 在如今的语文课堂上,常常能看到这样的情景:学生句句谈体会,段段说感悟,教学重心一味地放在对微言大义的深入挖掘上,却完全忽视了最为基础的读书训练。这就如同建造高楼大厦却忽略了夯实地基,怎能期望建筑稳固? 在练习时,布置了大量的创新题、拓展题、积累题,看似丰富多样,实则舍本逐末,忽视了最基本的字词句训练。字词句就如同建筑材料,如果材料不过关,再宏伟的设计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在教授作文时,一味要求立意新奇、构思巧妙、语言富有文采,却将句子要写通顺、写连贯的基础要求抛之脑后,也忽视了“我手写我口”这一关键原则,即准确表达自己心中所想。 这种脱离基础、盲目追求高大上的教学方式,怎能让学生真正掌握写作的精髓? 大家都明白,眼睛向上,把目标定得高一些,用心或许是好的。 然而,必须清楚的是,课堂教学的时间是一个固定的常数,重视这一方面必然就会轻视另一方面。一味追求高远的目标,势必会对基本功的训练和良好习惯的培养产生不良影响。就如同行路之人,如果总是遥望远方的美景,而忽略了脚下的道路,难免会磕绊摔跤。 第二个问题:追赶潮流思路紊乱。 语文教学的改革之路漫长而曲折,从“文道”的激烈争论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不休争辩,再到“多提问”与“少提问”的反复争执。这一系列的争论与探索,本应推动语文教学不断前进,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 许多教师在积极探索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逐渐迷失了方向,模糊了重点,甚至丢失了语文的“根”。 当前的语文课堂,出现了两种极端的现象:要么是“满堂感悟”,学生们天马行空,看似热闹非凡,实则缺乏深度和实质内容;要么是借助“媒体煽情”,过度依赖多媒体的华丽展示,却忽略了语文本身的内涵和价值。 这种种乱象导致语文教学的任务变得模糊不清,教学思路陷入紊乱。其结果是,学生的语文素养要么毫无长进,依旧停留在原地;要么如同雾里看花,看似有所接触,实则一知半解,难以真正领悟语文的魅力和精髓。 如此的语文教学,怎能不让人忧心忡忡? (网络配图,请勿对号入座,侵删)
那些老师口中的差生,有多离谱
【5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