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在演讲时说了一些“歧视女性”的话:“现在中国是因为女性的堕落导致整个国家的堕落。”张雨绮立刻怒怼他:“北大的教育和新东方的成功都没能让你明白女性的价值,让你理解平等的两性关系,甚至没让你弄明白什么是平等。” 2006年,周星驰的电影《长江七号》上映,其中袁老师这一角色深深打动了观众,令大家眼前一亮。此时,张雨绮这一新生代演员凭借精湛的演技成功进入公众视野,逐渐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粉丝和关注。之后,她在多个经典角色的演绎中展现了不同的风采,也在不断尝试不同的领域,探索着自己在娱乐圈的多重身份。如今,如果有人问张雨绮什么事情能让她感到兴奋,她的回答通常是:“我又发现了一个新的‘张雨绮’。” 对于张雨绮来说,每次进入一个新角色,都是一种“清空自我”的过程。她形容自己就像在进行“清库存”,将过去的一切抛开,重新开始。她认为,作为演员,不能总是带着之前的经验和状态进入新角色,而是要保持一种空白的心态。这样,她才能真正感受到每一个角色的独特性,并融入其中。 她涉足脱口秀、真人秀、音乐节目等不同领域,通过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学习表达和感受,提升自己的多元视野。她认为,如果演员总是与同行一起工作,就容易陷入局限,只会揣摩技术,而缺乏新的体验和突破。因此,跳出固有圈子,去接触不同职业、不同世界观、不同才华的人,才更能丰富自己的演艺生涯。 张雨绮对各种形式的艺术和娱乐都充满了兴趣,不拘泥于类型的限制。她说:“我什么都会看,特别闹腾的综艺我也看,特别沉静的电影我也看。”她从不刻意去局限自己的喜好和观影习惯。 2018年底,一场关于性别平等的争议在社交媒体上迅速发酵。新东方教育集团创始人俞敏洪在一次公开演讲中发表了令人震惊的言论,将"国家的堕落"归因于"女性的堕落"。这番话一出,立即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女演员张雨绮的回应。 面对这样充满偏见的言论,张雨绮在社交平台上发出了掷地有声的反驳。她直指俞敏洪作为北大毕业生和成功企业家,却未能通过教育和阅历建立起对性别平等的基本认知。这番言论不仅展现了她对性别议题的敏锐洞察,更体现出她敢于为女性群体发声的勇气。 在社交媒体上,张雨绮的回应获得了广泛支持。许多网友纷纷转发评论,称赞她准确而有力地指出了问题的本质。有评论认为,在当代社会中,这种将社会问题简单归因于性别的观点本身就反映了某些根深蒂固的偏见,需要被及时指出和纠正。 这场争议很快引起了主流媒体的关注。多家媒体对此事进行了跟进报道,有的分析了这一言论背后的社会性别观念问题,有的则关注到这一事件折射出的职场性别歧视现象。专家学者也参与讨论,指出在现代社会中,性别平等不仅是一个基本人权问题,更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面对舆论的巨大压力,俞敏洪很快在个人社交账号上发表了道歉声明。他承认自己的言论欠妥,并表示将认真反思,努力提高对性别平等问题的认识。这个处理态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也让这场争议逐渐平息。 在张雨绮的生活中,随着孩子们的成长,她逐渐调整了与孩子相处的方式。当被问及是否为了成为孩子的榜样而不断努力时,张雨绮沉思了一会,随后缓缓答道:“我觉得我无法成为任何人的榜样,甚至包括自己的孩子。我只想让他们多去感受这个世界,更多地是和他们平等地讨论各种问题。” 当孩子们年幼时,她常常和他们一起玩游戏,例如七巧板。她回忆道:“我小时候有七巧板,但那时的家长可能认为女生应该更喜欢洋娃娃或跳皮筋,结果我没机会玩。而和孩子们一起玩七巧板时,我才发现它真的很有趣。那其实是幼儿园布置的作业,我们一起花了很长时间想办法将它拼在一起,装进盒子里。孩子们学到了东西,我也从中获得了乐趣。能够和他们一起经历学习的过程,真的是一件非常珍贵的事。” 她认为,家长要以身作则,自己做什么,孩子自然也会跟着做,这才是最经济、最省力的教育方式。对于孩子们的课程,她通常会先去了解一遍,觉得有趣好玩后才会为他们安排。“我就是一个典型的没什么耐心的人。如果我都听不进去这个课,我就会觉得孩子们也不可能听得进去。如果我觉得有趣,我相信他们也会觉得有趣。” 张雨绮也大方承认,她曾有过年龄上的焦虑:“随着年龄的增长,新陈代谢变慢,所以我需要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去保持良好的状态。但这是每个人都必然要面对的事情。”她喜欢的一句歌词是:“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 随着时间的流逝,她学会了坦然接受年龄的增加,因为只要保持年轻的气息,年龄这个数字就不再那么重要。对于张雨绮来说,20岁时看到20岁的自己是最好的,她大胆、勇敢,敢于追逐梦想。而30岁时,她看到30岁的自己,觉得那是最好的,因为自己更加成熟,也更加明确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张雨绮✖️傲人身材藏不住
【6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