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青”“优青”成为历史 2025年1月20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了一则重要消息,自2025年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将更名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A类),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更名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B类),原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更名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C类)。这一举措意味着曾经备受瞩目的“杰青”“优青”两大热门“帽子”称号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近年来,学术圈“帽子热”现象屡见不鲜,高校教师和科研工作者为了争夺“帽子”项目,陷入无休止的竞争。未中选者日夜焦虑,中选者则继续追逐更高的“帽子”,导致学术风气日渐浮躁。学者们难以静下心来从事长线基础科研,纷纷转向耗时短、易出成果的研究方向。同时,高校间为抢夺“帽子”人才不惜重金,加剧了人才分布失衡,西北、东北等地区院校面临严重的人才流失困境。这种“唯帽子”的倾向违背了基金项目设置的初衷,引发了学术不公、学术腐败等不良现象,对国家科技发展造成阻碍。自2018年起,国家层面出台多项文件和举措,整治“唯帽子”“唯论文”等不良风气,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更是明确要求为“帽子热”降温。 此次“杰青”“优青”项目的更名,是破除“唯帽子”现象的重要举措。尽管有人质疑改名只是换汤不换药,但实际上,这一改变具有深远意义。基金委一直强调“杰青”“优青”是项目而非“帽子”,但其名称本身带有对学者的评价和表扬,容易被误认为人才称号。更名后,“青A”“青B”等称呼难以替代“杰青”“优青”,这有助于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从而逐步消除“帽子”风气。然而,仅靠改名还不够,因为“帽子”背后带来的“增值利益”才是问题的关键。科研工作者一旦获得“杰青”“优青”等称号,不仅能获得项目经费,还能在职称晋升、科技评价、学术评审等方面获得更多优势和资源倾斜。因此,杜绝“帽子”与利益的简单挂钩,完善配套政策和措施,是未来改革的重要方向。 破除“唯帽子”倾向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营造公平、公正、宽松的科研环境。让科研人员摆脱“帽子”的束缚,专注于纯粹的科研工作,才能为我国的科学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创造力。此次基金委的更名举措,为我国科研体制改革迈出了关键一步,也为未来进一步深化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水平在德国妥妥的顶级中产了吧
【1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