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一位四川考生的高考作文因为字迹无法辨认,特地请来了专家,经过鉴定,确定

盼南 2025-01-25 11:46:05

2009年一位四川考生的高考作文因为字迹无法辨认,特地请来了专家,经过鉴定,确定了这个考生居然是用甲骨文写的作文,由于内容偏题,最终只得到了6分。本来无学可上的他,最终被四川大学破格录取,可令人没想到的是,开学没多久,他的专属导师就直呼这样的学生没法教,甚至不惜选择辞职。 故事的起点是四川绵阳一个普通的家庭,黄蛉的童年是在外祖父母的陪伴下度过的,父母为了生计常年在外打工隔代教养的模式,让黄蛉在某种程度上拥有了更自由的成长空间但也少了些许来自父母的引导和约束。 幼年的黄蛉对外婆带他去的寺庙里的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些歪歪扭扭的符号在他眼中仿佛蕴藏着神秘的力量深深吸引着他去探索,而那些在别人看来生涩难懂的古文字体书籍也成为了黄蛉的心头好。 黄蛉如饥似渴地阅读着仿佛在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种对古文的痴迷逐渐成为了他独特的标签,然而这种自学的模式也为他日后的学习之路埋下了隐患,由于缺乏专业的指导他对古文的理解更多停留在表面的兴趣而非系统的学术研究。 黄蛉梦想着考入复旦大学那里有他心仪的古文字研究专家,但现实是他的学习方法与正规教育体系格格不入,为他日后的“剑走偏锋”埋下了伏笔。 直到2009年的高考对无数考生来说都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黄蛉也走进了考场但他并没有选择循规蹈矩,或许是出于对古文的热爱或许是想要“弯道超车”,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用甲骨文写高考作文。 这一举动无疑是一场豪赌,当阅卷老师看到这篇布满陌生符号的作文时想必内心也是五味杂陈,在专家鉴定后确认了这篇作文确实是甲骨文、小篆、金文等古文字的混合体,这在高考历史上恐怕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虽然在字体的运用上黄蛉展现出了超出同龄人的古文功底但作文内容却严重偏题,最终只得到了6分,这个分数几乎宣判了黄蛉与理想大学的失之交臂,428分的总成绩连三本线都没达到更别提他梦寐以求的复旦大学了。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这篇“甲骨文作文”迅速在网络上发酵,成为了人们热议的话题,黄蛉这个来自四川的普通考生一夜之间成为了备受关注的“网红”。 很快“甲骨文作文”事件的持续发酵为黄蛉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机会,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和西南财大都向他抛出了橄榄枝愿意破格录取他。 最终黄蛉选择了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并于两年后转入四川大学本部,学校为了培养他这个“古文奇才”甚至返聘了退休的何崝教授作为他的专属导师进行一对一教学。 这对于一个高考成绩仅有428分的学生来说无疑是莫大的荣耀,然而黄蛉并没有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进入大学后他并没有将精力放在学术研究上,反而沉迷于“甲骨文天才”的光环享受着媒体的追捧和外界的赞誉。 何崝教授在先秦文学和古文字研究领域享有盛誉,四川大学返聘他就是希望他能将黄蛉培养成古文字研究领域的接班人。 然而何教授的满腔热情最终却换来了无尽的失望,黄蛉的学习态度极其散漫对导师缺乏基本的尊重,布置的作业也是敷衍了事。他并没有将古文视为一门严谨的学问反而将其当作炫耀的资本和玩闹的工具。 在一次采访中黄蛉甚至夸口说自己已经读过《文心雕龙》,这本古代文学理论巨著其深奥的思想和精妙的文笔,岂是一个尚未入门的新生能够理解的?黄蛉的这番言论暴露了他学术的虚浮和内心的浮躁。 何教授对黄蛉的种种行为感到痛心疾首他意识到,自己倾注的心血都付诸东流了,最终他选择了辞职以无声的抗议表达了对黄蛉的失望和对教育现状的无奈。 失去了导师的指导黄蛉的学业更加荒废,最终他被四川大学退学,经的“天才少年”,沦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曾经的“甲骨文传奇”,也变成了一个令人唏嘘的“笑话”,黄蛉的故事引发了人们对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深刻反思。 天赋和兴趣固然重要但后天的努力和踏实的学习才是成功的关键,“剑走偏锋”或许能带来一时的关注但投机取巧终非长久之计,唯有脚踏实地才能在学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中国新闻网--甲骨文考生获高校破格录取,导师斥学风浮躁罢课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W)

0 阅读:80
盼南

盼南

盼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