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8年12月23日,梵高精神失常之下,将自己的整个左耳割下,将耳朵用布包裹着,在阿尔勒红灯区扔到了妓女瑞秋手中,随后匆匆离去。 从1853年出生起,文森特·梵高就展现出与常人不同的特质。他时常沉默寡言,与人交往时总是显得笨拙而紧张,这种性格特征伴随了他的一生。 在二十多岁时,梵高曾在布鲁塞尔的一家画廊工作,但最终因为无法与顾客有效沟通而被解雇。这段失败的经历让他转而投身传教事业,在比利时的博尔纳日煤矿区为贫苦的矿工传道。 在矿区的日子里,梵高开始用画笔记录周遭的生活,这些早期作品大多色调灰暗,笔触粗糙。他的第一幅重要作品《吃土豆的人》就诞生于这个时期,画中昏暗的煤油灯下,农民们粗糙的面庞和沾满泥土的手格外醒目。 1886年,梵高来到艺术之都巴黎,与担任画商的弟弟西奥一起生活。在巴黎的两年里,他接触到了当时最前沿的艺术思潮,认识了许多重要的画家。 印象派画家们的作品给梵高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他开始尝试使用更加明亮的色彩。这个时期的作品逐渐摆脱了早期的阴郁,色彩变得鲜艳而富有生命力。 然而,巴黎繁华的社交圈并没有让梵高找到归属感。他仍然无法适应艺术家们的社交聚会,经常在酒馆里独自饮酒。 1888年2月,梵高决定离开巴黎,前往法国南部的阿尔勒。他计划在这里建立一个艺术家群居地,邀请志同道合的画家一起创作。 在1888年的阿尔勒,梵高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极其高产的时期。他几乎每天都在创作,有时一天能完成一幅画作,房间里堆满了未干的油画。 这些作品大多表现阿尔勒的自然风光,包括麦田、葡萄园、橄榄树和向日葵。梵高每天早出晚归,在烈日下作画,常常因为专注创作而忘记进食。 然而,高强度的创作并没有带来相应的收入。他的画作在当时并不受欢迎,画商们对这些笔触粗犷、色彩浓烈的作品不感兴趣。 生活的重担全部落在了弟弟西奥身上,每月定期寄来的生活费是梵高唯一的经济来源。西奥不仅要负担自己的生活,还要供养即将出生的孩子,经济状况日渐紧张。 高更的到来本应该给梵高带来期待中的艺术交流。但两人在艺术理念上存在巨大分歧,高更主张凭想象作画,而梵高坚持直接面对自然。 高更习惯于主导一切,他对梵高的作品提出诸多批评,认为其技法过于粗糙。两人的争执从艺术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包括如何泡咖啡这样的小事。 12月23日这天,阿尔勒的天气异常寒冷。高更在与梵高发生激烈争吵后,决定离开这里。这对梵高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当晚,梵高的行为变得异常激烈,他手持剃刀威胁高更。在高更离开后,梵高独自一人在房间里,用剃刀割下了自己的左耳。 在阿尔勒医院的病房里,梵高创作了著名的《包扎耳朵的自画像》。这幅画中,他身穿绿色大衣,头戴毛皮帽,左耳缠着厚厚的白色绷带,整个画面充满了孤寂感。 画作背景是一幅日本浮世绘,这体现了梵高对东方艺术的浓厚兴趣。在自画像中,梵高的目光略显呆滞,面部表情透露出深深的疲惫。 经过短暂的治疗后,梵高被转移到圣雷米的精神病院继续接受治疗。在这里,医生允许他在病情稳定时进行创作,这成为了他生命最后阶段的重要创作时期。 病房的窗户成为了梵高观察外部世界的唯一途径。他透过铁窗画下了医院的庭院、远处的麦田,以及夜晚的星空。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梵高创作出了举世闻名的《星夜》。这幅画中旋转的星云、明亮的月亮和静谧的村庄,展现了一个充满动感与生机的夜景。 在圣雷米的日子里,梵高的创作力达到了顶峰。他几乎每天都在作画,用画笔记录下他所能看到的一切。 除了《星夜》,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还包括《鸢尾花》。画中的紫色鸢尾花在强烈的黄色背景下显得格外生动,体现了梵高对色彩的独特理解。 1890年5月,在病情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梵高离开了圣雷米。他搬到巴黎近郊的瓦兹河畔奥维尔,开始了生命的最后阶段。 在奥维尔的两个月里,梵高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热情。他平均每天要完成一幅画作,其中包括著名的《麦田群鸦》。 这幅画的色调十分阴郁,黑色的乌鸦群在阴沉的天空下盘旋,仿佛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悲剧。画面中的麦田被分割成不同的色块,呈现出不安的节奏感。 1890年7月27日,梵高在麦田间开枪自伤。他拖着受伤的身体回到旅店,两天后在弟弟西奥的陪伴下离世,年仅37岁。 梵高一生创作了860多幅油画和1300多幅素描,但生前只售出过一幅画作。在他去世后,这些作品逐渐获得认可,如今已成为全球艺术市场上最珍贵的藏品。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沉淀,梵高的艺术价值得到了充分肯定。他独特的艺术语言影响了整个现代艺术的发展,而他的人生经历也成为了艺术史上最动人的传奇。
1888年12月23日,梵高精神失常之下,将自己的整个左耳割下,将耳朵用布包裹着
甜蜜游记
2025-01-24 18:56:16
0
阅读: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