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集采怎样又便宜又好 药品集采不可以公众健康为代价 在春节临近之际,中国上海、北京的医药界人士密集发声,对中国仿制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进口原研药被挤出公立医院等公开表达质疑,中国药品集采制和全力推进该制度的中国医疗保障局瞬间被推上风口浪尖,并引起国际舆论普遍关注。
集采指的是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根据中国官媒信息,从2018年至2024年年底,中国医疗保障局已主导10批国家组织的药品集采,以量换价共节约费用6300亿元人民币,从而腾出空间为支持新药纳入医保提供条件。
在中国,原研药一般指过了专利期的、由原生产商生产的药品,而仿制药指的是过了专利保护期,其他企业均可仿制的药品。集采中选药品绝大多数是中国国产仿制药。
媒体评论说,部分仿制药效果欠佳是集采制备受质疑的重要原因。公开信息显示,幅度高达90%的“灵魂砍价”、仿制药几分钱一片沦为“白菜价”的情况,在集采中已很常见。药效欠佳似乎印证了部分人低价导致低质的联想。
为确保仿制药的安全性和疗效,中国遵循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原则,即将仿制药与原研药进行比对,要求仿制药在药学等效性、生物等效性达到与原研药一致的水准。
尽管有这样的把关机制,在仿制药成为这一波舆情的焦点之前,相关调查已经显示医生和患者对仿制药的质量没有足够的信心。
有专家指出:“药品集采制度在基础医疗领域是利大于弊,有助于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这是短期内看到的效果。但是从长期的角度来看,过度地强调价格,导致原厂药被排除跟仿制药质量不足的问题,其实对医疗服务的品质,还有制药厂商的创新能力的负面影响会更显著。”
许多专家建议大陆可以参考台湾地区的经验:第一,建立分级药品的目录,为原厂药提供医保,有一个通道进来;第二,强化仿制药的质量监管,确保疗效跟安全性;第三,设立灵活的价格调整与创新药的激励机制,促进医药产业的长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