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身外世界的存在,别人的存在,来感受自己的存在,称之为:向外求;通过自己的存在,来感受世界的存在,来感受别人的存在,称之为:向内求。
两者的区别在于:
向外求的人,必须要属于自己的人、事、物有意义,自己才能感受到人生意义。
向内求的人,必须要自己的内心世界已经具备了意义,才能感受到身外世界的意义。
两者造就完全不同的人生。
向外求的人,自己身外的人、事、物是否具备意义,并不是由自己来定义的,因此也并不能受自己的控制。
向内求的人,是否具备“意义”完全是由自己来定义的,游戏的规则完全由自己控制。
所以,向外求的人只能去追逐大家都公认的有意义的事物,过大家都公认的觉得有意义的生活。
这样的生活,本质上是一种“可比性”的生活,以比别人有更好的生活为有意义,以比别人更有意义为“意义”。
如此,决定了向外求的人的生活方式是:
1、只追逐大家都认同的东西。只追逐能用来比较,能被别人看见的东西。追逐一切能用来“比较”的东西。
2、人生并不以“生活”为核心,而是以“比别人更好的生活”为核心。
3、生活得好的人,最快乐的事并不是生活本身,而是建立在“比别人生活得更好”的优越感之上。
4、生活得好的人,自己的生活需要观众,需要被人看见,这样,优越感才能被转化为真正的快乐。
“向外求”的本质,不过就是“求比嬴”。
说人类的物质欲望永无止境,这并不准确。
本质上,人类物质需要的永无止境,不过只是想要嬴过别人的欲望,永无止境。
———《半山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