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一顶铜尊即将被送往日本展览。出发前,专家马承源突然被它奇特的造型所吸

爱吃包子的小熊 2025-01-23 17:16:52

1975年,一顶铜尊即将被送往日本展览。出发前,专家马承源突然被它奇特的造型所吸引,便伸手在内部摸了下,居然意外发现里面刻了一篇铭文,而里面出现的几个大字,瞬间让无人问津的铜尊成了国宝级文物。 1963年,陈堆从甘肃固原回到陕西省宝鸡县贾村镇。 他在家后院的土崖遗址中偶然发现了一个青铜器的光亮。 陈堆发现这件青铜器形状古朴,便将其作为盛粮食的容器。 几个月后,陈堆一家需要再次前往甘肃,于是他将这件器物交给了在宝鸡的兄长陈湖保管。 1965年,陈湖决定将青铜器卖给当地的废品收购站。 此时,正值全国大炼钢铁的时期,许多珍贵的青铜器被熔化成钢铁。 陈湖卖掉青铜器后,仅换得了30斤玉米。 然而,宝鸡博物馆的一名工作人员在废品收购站看到这件器物时,意识到其非凡的价值,便以30元的价格将其买下。 1975年中国的文物首次在日本举行展览,上海博物馆的馆长马承源在看到这件青铜器时,惊讶于其精美的工艺,便将其送往北京博物院。 通过对器物底部铭文的细致辨认,专家们发现了122字的铭文,详细记录了周武王克商后在嵩山举行祭祀的事迹及周成王的功绩。 “何尊”铭文中“宅兹中国”一词,成为目前已知最早的表述。 1980年,这件青铜器成为中国青铜器赴美展览的亮点之一,美方必须为其支付高达3亿元人民币的保证金。 1982年,何尊出现在我国发行的首套文物特种纪念邮票上。 2002年,作为国家文物局规定的禁止出境展览的一级文物。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李喜仁1937年出生于辽宁营口,原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的首任业务所长。 在他长达五十多年的文物保护中,李喜仁被誉为“峰峰文物第一人”。 少年时期,由于生活困顿,李喜仁随祖父生活在营口。 尽管家境贫寒,他自学了考古、书法、绘画、雕刻等技艺。 20世纪60年代末,李喜仁来到峰峰,起初并没有从事文物保护工作,而是先后在峰峰矿区的多个部门工作。 直到1971年,他才正式调入峰峰矿区文物保护所。 当时,峰峰矿区的文物保护所仅有两名工作人员,文物保护工作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李喜仁主动承担起了文物的宣传与保护工作。 他走街串巷,拿着宣传单,一遍遍地向群众普及文物保护。 因此,他时常深入偏远的乡村,耐心向当地农民讲解文物的价值。 1960年代末,随着国家防备战争的需要,各地开始大规模挖掘防空地道。 李喜仁作时刻关注着工地上的动静,生怕无意中破坏了历史遗址。 每当工地开始施工,他便深入其中。 一次,他在公路站的工地上发现了一些瓷片。 根据职业敏感性,李喜仁随即将其带回文保所,经过进一步调查,李喜仁最终发现,这些瓷片与当地一条古老的地下地道有关。 李喜仁深入这些地道进行探勘,每每进入地道,便如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那时的他,往往身背工具,单枪匹马地走入昏暗的地下世界。 某次,在公路站的地道内,李喜仁不慎滑入一处洞中。 幸运的是,由于事先在他身上系了绳索,工人们迅速拉他出洞。 李喜仁几乎每次都在生死边缘徘徊。 尽管如此,这并未让他放弃对文物的热爱。 他发现的峰峰古地道被认定为宋代军事遗物。 随着相关文物部门的介入,峰峰的古地道被逐步发掘,并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峰峰矿区的古地道被誉为“中国的地下长城”,与秦始皇所建的地面长城同样具有历史意义。 李喜仁的发现也让世界见识到了中国古代工程技术的卓越。 与此同时,李喜仁还参与了响堂寺石窟、北响堂等重要文物的保护与研究工作。 尽管已经步入耄耋之年,李喜仁不仅潜心研究传统书法、绘画等文化艺术,还致力于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后人分享。 李喜仁常说,他的最大愿望是能让那些珍贵的文物和地下宝藏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让更多的人了解峰峰的文化。

0 阅读:174
爱吃包子的小熊

爱吃包子的小熊

每天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