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上海的一个工地处,一群工人突然挖到了黑色的棺材,他们顿时兴奋了,纷纷上前想要打开棺材取宝物,谁料下一秒,棺材竟然开始流出血水! 1993年4月。上海肇嘉浜路打浦桥附近的工地上,挖掘机正在进行常规施工作业。 突然间,挖掘机的铲斗碰撞到了一个坚硬的物体,工人们立即停下了手中的工作,走近查看情况。 在泥土之中,露出了一角漆黑发亮的木头。工人们小心翼翼地清理周围的泥土,很快就发现这是一具保存完好的黑色棺材。 传说挖到棺材就能发财,这个说法在工地上迅速传开。几个胆子大的工人凑在一起,商量着要不要打开棺材看看里面有什么值钱的东西。 正当他们准备行动时,一个工人不小心脚下一滑,跌进了墓坑。这个意外却让他发现了另一具同样的黑色棺材,两具棺材的样式十分相似。 这个发现让在场的工人更加兴奋了。古时候的合葬墓往往意味着墓主人身份不凡,里面很可能藏着价值连城的陪葬品。 工人们商量后决定先打开左边的棺材。在中国传统习俗中,夫妇合葬时通常是男左女右,他们觉得打开男方的棺材可能会更有收获。 几个壮实的工人找来了工具,合力撬动棺材盖。就在棺材盖被略微掀起的瞬间,一股红色的液体从缝隙中渗了出来。 有工人看到棺材缝隙中浸泡着一个人形,顿时吓得大叫起来。现场瞬间陷入了混乱,工人们纷纷后退,有的甚至直接跑出了工地。 工地负责人看到这种情况,立刻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他马上拨通了文物局的电话,请求专业人员前来处理。 接到通知的文物局反应迅速,很快就派出了一队考古工作人员赶往现场。专家们到达时,工地上的气氛仍然十分紧张。 一位经验丰富的考古工作人员仔细观察后发现,棺材的缝隙是用糯米浆封住的,按理说不应该会进水。而且那红色液体既没有血腥味,也没有凝固的迹象。 事情似乎没有工人们想象的那么可怕,但要揭开这个谜团,还需要完全打开棺材进行详细检查。然而经过之前的惊吓,工地上的工人们都不愿意靠近棺材。 工地管事很快在附近找来了几个壮年男子帮忙。在专家的指导下,众人合力将第一具棺材的棺盖完全打开。 经过仔细检查,专家确认棺材中的红色液体确实不是血水,而是一种古代颜料。 随后,工作人员开始清理第一具棺材中的液体,同时着手打开第二具棺材。当第二具棺材的棺盖被掀开时,眼前的景象令所有人都大为惊讶。 第二具棺材内部出乎意料地干燥,里面躺着一具保存极其完好的男性遗体。这具遗体的面容清晰,眉毛、头发都完整无损,连皮肤都呈现出自然的黄白色,触摸时还带有弹性。 专家们在仔细检查遗体的同时,也对随葬品进行了清点。这位男性的陪葬品并不丰富,只有一把漆金纸扇、两把木梳、一个金发替,以及一些用棉纸包裹的木炭和灯蕊。 当专家们转向第一具棺材时,发现了更多的信息。虽然第一具棺材中的遗体已经腐烂,但随葬品中保存完好的金银饰品和诰命服提供了重要线索。 在仔细检查诰命服和其他丝织品时,专家们发现了"禄寺少卿顾汝由夫人"的字样。这个发现立即揭示了墓主人的身份:这是明朝大臣顾从礼和他夫人的合葬墓。 就在专家们对这两具棺材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工地上又陆续发现了五具黑木棺。这些棺材的规格和之前发现的两具非常相似。 新发现的棺材中,遗体同样保存完好,都形成了干尸。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些遗体身上的衣物依然保持着鲜艳的色彩。 通过进一步的考证工作,专家们确认这些遗体都是顾家的成员。其中一具属于顾从礼的父亲顾东川,他是明朝嘉靖年间的一位著名御医。 这个发现引发了专家们的深入思考。顾东川作为御医,很可能掌握了某种特殊的防腐技术,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这些遗体能保存如此完好。 其余几具遗体也都是顾家的亲属,至此,顾家一门七口的黑棺木全部出土。这批考古发现不仅数量可观,保存状况也十分罕见。 顾家墓葬的出土,为明代考古研究增添了一个重要的实例。 顾家墓葬的发现不仅揭示了明代的防腐技术,更让人们对这个家族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顾从礼作为这个家族最著名的人物,他的生平故事格外引人注目。 这些保存完好的遗体后来被移送到了上海自然博物馆进行展览。博物馆选址在一座百年老宅内,古老的建筑结构和昏暗的灯光营造出独特的氛围。 每到春秋游季节,众多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前往参观。展厅内橘黄色的灯光透过老旧的玻璃展柜,为这些来自明代的遗体增添了几分神秘感。 第一层展厅就是骨架展示区,完整保存的古代遗体就陈列在这里。展厅内时而飘过的福尔马林气味,更增添了几分特殊的博物馆气息。 这种独特的参观体验,给许多上海市民留下了深刻的童年记忆。一些人甚至表示,每当想起当时参观的情景,那种特殊的氛围感仍然记忆犹新。 直到1999年,上海自然博物馆搬迁至静安公园,才彻底改变了这种略显压抑的参观环境。新馆采用了现代化的展陈手段,配备了先进的保护设施。
1993年,上海的一个工地处,一群工人突然挖到了黑色的棺材,他们顿时兴奋了,纷纷
巴豆不辣
2025-01-23 13:06:28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