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0月28日,国民党中将周福成在军事会议上,见副军长赵国屏等人主张起义

大脸猫的小生活 2025-01-23 12:00:26

1948年10月28日,国民党中将周福成在军事会议上,见副军长赵国屏等人主张起义,掏出手枪威胁说:"你们再敢胡言,休怪我不讲昔日的交情。" 1948年9月,东北的战局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锦州作为国民党在东北的重要军事据点,驻守着10万余人的精锐部队。 短短一个月内,锦州守军便在解放军的猛烈攻势下全军覆没。面对这样的局势,蒋介石决定孤注一掷,组建了以廖耀湘为首的"西进兵团",妄图夺回锦州。 不到十天的时间,"西进兵团"就在解放军的重重包围下土崩瓦解。这次失败对国民党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在东北地区他们仅剩下沈阳一座孤城。 随着战事的推进,沈阳的形势也日益严峻。担任东北"剿匪"总司令的卫立煌看到大势已去,在10月30日悄然登上了一架C-46运输机。 在卫立煌离开之前,他没有留下任何指示,也没有安排任何交接工作。这种仓皇出逃的行为,在东北军事指挥系统中造成了巨大的混乱。 就在卫立煌离开的当天,周福成接到了蒋介石的任命电报。电报中,蒋介石命令周福成接替卫立煌的职务,并要求他死守沈阳,等待援军的到来。 周福成接到任命后,立即着手组织防务工作。但是此时的沈阳,早已被解放军重重包围,军需物资和弹药都处于极度匮乏的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国民党军队的指挥系统开始出现严重的裂痕。许多将领已经看清了形势,开始暗中与解放军建立联系。 周福成虽然得到了蒋介石的任命,但他面临的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军事指挥体系。很多部队已经不再听从命令,甚至连开会都需要用威胁的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沈阳城内的军心愈发动摇。物资短缺、士气低落、指挥混乱,这些问题都在不断削弱着国民党军队的战斗力。 援军迟迟未到,解放军的包围圈却越来越紧。周福成面对的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压力,更是整个东北战局即将改写的历史转折点。 此时的沈阳,已经成为了国民党在东北统治即将终结的缩影。一个庞大的军事指挥体系,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崩塌。 整个东北的局势,已经完全倒向了解放军一方。从锦州的失守到"西进兵团"的覆灭,再到沈阳的孤立无援,国民党在东北的统治正走向末路。 1948年10月28日,国民党在沈阳召开的这场军事会议注定会被载入史册。此时的沈阳城外,解放军已经形成了固若金汤的包围圈。 城内的国民党将领们对形势有着清醒的认识。许多人已经通过各种渠道与解放军建立了联系,为自己谋求后路。 当天的会议室内气氛格外沉闷,周福成强装镇定地宣读着蒋介石的最新指示。与会的将领们都心知肚明,所谓的"等待援军"不过是一句空话。 会议刚开始,就显露出不同寻常的迹象。许多将领对周福成的命令置若罔闻,甚至有人直接拒绝参加会议。 53军副军长赵国屏的发言彻底打破了会议室的沉默。他直言不讳地指出了当前的严峻形势,并公开表示起义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周福成听到这番话后勃然大怒,当场掏出手枪威胁赵国屏。这一幕充分暴露了国民党军队内部的分裂和对立。 在场的其他将领也纷纷表态,大多数人都倾向于接受现实。他们清楚地看到,继续抵抗只会带来更多的伤亡和损失。 这场会议实际上反映了国民党军队在东北战场上的真实处境。高层将领的分歧不仅仅是军事选择的问题,更深层次反映了对国民党统治前途的判断。 许赓扬作为53师师长的态度尤为引人注目。他不仅拒绝参加会议,还采取了实际行动封锁了自己防区的道路。 会议室内的争执越来越激烈,周福成的威胁也收效甚微。在场的将领们都意识到,坚守沈阳已经毫无意义。 这场充满火药味的军事会议,成为了国民党东北统治崩溃的一个缩影。一支庞大的军事集团,在内部分歧和外部压力的双重作用下逐渐瓦解。 会议的结果表明,即便是最高统帅蒋介石的命令,也无法挽回军心的涣散。许多将领已经在考虑如何与解放军谈判,为部队和自己寻求一条生路。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场会议具有重要的转折意义。它标志着国民党在东北的军事统治走向了尽头。 会议结束后,沈阳城内的局势发生了急剧变化。许多部队开始自行与解放军接触,寻求投诚的机会。 这场会议成为了东北战局的一个关键节点。它不仅暴露了国民党军队的内部矛盾,更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1948年11月1日,沈阳城内的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随着解放军的总攻开始,许多国民党将领纷纷选择了起义或投诚。 周福成最终在一座小院中被俘虏,这标志着国民党在东北的统治正式结束。解放军对待俘虏采取了宽大政策,给予他们重新选择的机会。 这种政策的效果立竿见影,大批国民党官兵选择加入解放军的队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徐惠滋,他从一名普通的国民党士兵,最终成长为解放军的将领

0 阅读:60
大脸猫的小生活

大脸猫的小生活

石家庄职场妈妈下班后的日常 从事家居行业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