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2月,上海西郊那片荒凉刑场上,“交际花”郑苹如在生命最后时刻,镇定地提出请求:“恳请别开枪打脸,即便死去,我也盼能留住美丽容颜。” 1940年2月的一天深夜,上海西郊的树林里,一辆囚车停下,几名伪军特务押解着一个年轻女子走向不远处的空地。 寒风中,她的步伐依旧从容,脸上没有丝毫畏惧,她就是郑苹如,她被捕后,面对拷问始终保持沉默,拒绝透露任何情报。 此刻,她面向死亡,却提出了最后一个请求:“请不要开枪打脸,即使死了,我也想留下美丽。” 郑苹如,1918年出生于日本名古屋,她的父亲郑钺是追随孙中山的革命党人,曾担任过司法高官,母亲木村花子出身于日本名门,但对中国文化充满热爱,支持中国的革命事业。 在父母的影响下,郑苹如从小便接受良好的教育,也逐渐形成了坚定的家国意识。 11岁时,她随家人回到上海,在这里,她亲眼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悲痛,也埋下了为民族大义而奋斗的信念。 作为家中最受瞩目的孩子,郑苹如不仅聪明过人,容貌更是出众,19岁时,她凭借美丽的外表和优雅的气质登上了《良友》画报封面,成为上海社交圈的名媛。 她时常出入舞会,游走在富家子弟之间,被称为“交际花”。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郑苹如怀着一腔热血,投身国民党中统情报组织,成为一名无畏特工。 凭借中日混血的身份和熟练的日语能力,郑苹如成为潜伏敌高层的不二人选,肩负起收集日军与伪政府情报的重任。 她利用自己“交际花”的表象,多次参加伪军高层的宴会和社交活动,一次,她在舞会上无意中听到“汪将有异动”的消息,立即将情报传回重庆。 然而,上级并未及时重视,导致汪精卫最终叛国投敌,建立了伪政府。 郑苹如便继续潜伏,巧妙周旋于敌方高层之间,获取了大量机密情报,她还接近日本首相近卫文麿的儿子近卫文隆,试图通过绑架他来迫使日本做出让步。 尽管计划因风险过大被中止,但郑苹如通过这一行动再次展现了自己的胆识与智慧。 1939年,中统颁下关键指令,要将汪伪政府“76号”特务机关的头目丁默邨刺杀,以打击汉奸势力。 丁默邨曾是郑苹如在上海法政学院时的校长,后来投靠日本人成为特务头子,双手沾满抗日志士的鲜血,郑苹如接受任务后,迅速展开行动。 她利用丁默邨贪恋美色的弱点与之接近,并伺机实施刺杀。 她曾策划将丁默邨引至静安寺的西伯利亚皮货行,并安排狙击手埋伏,丁默邨极为狡猾,察觉到环境不对,迅速脱身。 刺杀的失败让郑苹如的身份暴露,她很快成为“76号”特务机关的重点关注对象。 同年年底,郑苹如不幸被捕,被关押在“76号魔窟”,审讯室内,她面对伪军的酷刑拷问,始终保持冷静。 她以“情杀”为掩护,声称刺杀丁默邨只是因个人感情纠纷,并未透露任何与中统相关的信息,她的坚韧为组织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也保护了许多同事的安全。 审讯无果后,汪伪政府决定秘密处决她,1940年2月的一天深夜,她被押往上海西郊执行枪决。 站在刑场的她面无惧色,面对刽子手提出了最后的请求:“请不要开枪打脸,即使死了,我也想留下美丽。” 这是她最后的尊严,也是对敌人的无声抗议,枪声响起,这位22岁的女子香消玉殒。 郑苹如舍生取义,她的牺牲让家族满门忠烈之名远扬。 父亲郑钺得知噩耗,悲痛过度旋即离世;弟弟郑海澄、未婚夫王汉勋也先后在抗战中英勇捐躯,他们一家以热血与生命,为抗日事业奉献一切。 几十年来,郑苹如的事迹被后人不断提及,但也曾遭到误解,一些流言将她塑造成风流女子,甚至将她与丁默邨的关系错误描绘为“暧昧纠葛”。 这些不实的传言一度掩盖了她的英勇事迹,1982年,郑苹如被追认为革命烈士,真正还原了她作为抗日英雄的光辉形象。 在短暂的生命中,她以智慧、勇气和牺牲精神诠释了什么是家国大义。 如今,当人们回忆起那个荒凉的刑场、那个年轻女子的最后请求时,她的形象早已超越了历史,成为了民族精神的象征。
1940年2月,上海西郊那片荒凉刑场上,“交际花”郑苹如在生命最后时刻,镇定地提
疾冰预防说
2025-01-22 18:13:59
0
阅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