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3月11日,四野南下途中,一对兄妹站在路口,声音嘶哑地问道:"俺爹叫马尚德,他当年也是红军,他还活着吗?" 1929年初春,河南确山县李家湾村飘起蒙蒙细雨。马尚德整理着简单的行装,准备踏上北上的征程。 他轻轻摸了摸儿子马从云的小脸,又看了看襁褓中仅三个月大的女儿马锦云,转身大步离去。 妻子张君站在门口,怀里抱着女儿,身边是两岁的儿子,目送丈夫的背影消失在雨幕中。这一别,竟成了永别。 家中的日子愈发艰难。张君白天在地里劳作,晚上纺纱织布,靠着一双手拉扯着两个孩子。 地主们得知马尚德参加了共产党,常常找茬上门滋扰。张君只得带着孩子东躲西藏,有时连夜赶路,躲到邻村亲戚家。 1944年,马从云和方绣云完婚。新媳妇刚进门,婆婆张君就将藏在心底十五年的话托付给她。 "你公爹叫马尚德,小名顺清,是共产党的人,去了东北。"张君紧握着儿媳的手说,"我怕我有一天走了,你们连找他都不知道该怎么找。" 那年深秋,37岁的张君带着对丈夫的思念离开人世。临终前,她一遍遍叮嘱儿子和儿媳,一定要找到马尚德。 1948年,确山县获得解放的消息传来。马从云和妹妹马锦云心中燃起了希望。 兄妹俩每天清早就守在十里外的大路口,等待南下的解放军部队。他们拦住每一支经过的队伍,声音嘶哑地问着同一个问题。 "俺爹叫马尚德,当年是红军的人,他还活着吗?"面对这对兄妹,匆匆南下的战士们只能摇头。 1932年,一位名叫杨靖宇的共产党员在东北大地上崭露头角。他组织抗日武装,率领东北抗日联军,在白山黑水间与日寇展开殊死搏斗。 没有人知道杨靖宇的真实身份。在他改名之前,他叫马尚德,是豫南确山县的一名农民运动领袖。 1951年7月1日,《河南日报》刊登了一篇长篇纪念文章。文章讲述了杨靖宇的英雄事迹,揭开了这位抗日英雄的真实身份。 确山县的父老乡亲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让东北日军闻风丧胆的杨靖宇将军,就是他们的马尚德。 消息传开后,黑龙江省的领导同志立即派人寻找杨靖宇的后人。他们辗转山东、安徽等地,最终在河南省有关部门的帮助下,找到了马从云和马锦云。 1953年,马从云夫妇带着三岁的儿子来到哈尔滨。在东北烈士纪念馆,他们见到了父亲的遗容。 烈士纪念馆的工作人员讲述了杨靖宇最后的战斗。1940年2月,在蒙江县五斤顶子密林,杨靖宇率领部队与日军展开了长达21天的艰苦战斗。 战斗中,杨靖宇的部队弹尽粮绝。最后只剩下他一人,仍然坚持战斗。 2月23日下午5点,在一个山角,杨靖宇被日军包围。敌人劝降,许诺高官厚禄。 杨靖宇用仅剩的子弹回应了敌人。战斗结束后,日军发现了一个令他们震惊的事实。 杨靖宇的胃里没有一粒粮食,只有树皮、草根和棉絮。一位日军军官颤抖着说:"杨靖宇,头颅构造特殊的人物,中国的大大的英雄!" 日军将杨靖宇的头颅在通化示众三天,后运往长春。七天后,一位日军头目称夜夜梦见杨靖宇索要头颅,便命人为其刻了假头厚葬。 这是日军为被他们杀害的中国共产党人修建的唯一一座坟墓。长春解放前,地下党员在长春医学院找到了杨靖宇的头颅。 如今,这位抗日英雄的头颅安放在东北烈士纪念馆。 而在河南确山,一对寻找父亲的兄妹终于等到了答案。 得知父亲身份后,马从云被安排到信阳铁路司机学校学习。毕业后,他在郑州铁路局材料厂工作。 1964年8月,马从云在江苏镇江出差期间,因操劳过度,积劳成疾离世。他的遗体安葬在郑州市烈士陵园,与父亲一样,为工作献出了生命。 马从云的妻子方绣云带着五个孩子继续生活。组织多次要照顾这个家庭,都被方绣云婉言谢绝。 在郑州一个老旧小区里,方绣云和孩子们过着平凡的生活。大儿子马继光虽是聋哑人,但在父亲曾工作过的材料厂当了一名优秀工人。 其他子女也都安稳工作,有的在铁路局,有的在机械学校。1977年,老四马继志参军入伍。 1979年,马继志在一次边境作战中腰部负伤,荣立三等功。转业后,他和父亲一样,成为了一名火车司机。 在确山县,杨靖宇的女儿马锦云和六个子女也过着普通的生活。他们有的在农村耕种,有的在县城工作。 这些年轻人从不在外人面前提起自己的身世。在他们看来,自己就是普通人家的孩子,应该靠自己的努力去生活。 1966年,河南省政府在确山县李家湾村修建了杨靖宇烈士故居纪念馆。马锦云担任名誉馆长,直到1986年去世。 为了纪念这位英雄,当地把城关第一小学改名为"靖宇小学"。杨靖宇幼年读书的李家湾小学也建起了新教学楼。 在东北,原来的蒙江县改名为靖宇县。每年都有无数人来这里,追忆那段英勇的历史。 朱德委员长为杨靖宇题词:"人民英雄杨靖宇同志永垂不朽"。郭沫若的诗句"头颅可断腹可剖,烈气难消志不磨",道出了人们对这位英雄的敬仰。 如今,每逢节假日,学校的孩子们还会来听方绣云讲述杨靖宇的故事。英雄的事迹永远镌刻在人民的记忆中。
1949年3月11日,四野南下途中,一对兄妹站在路口,声音嘶哑地问道:"俺爹叫马
刘师傅好好干
2025-01-22 12:49:30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