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上将许世友的孙子许道仑想走爷爷后门,违规参军。他身为河南新县人武部副部长的父亲许光严厉地说:“我早就把高干子弟的帽子摘掉了,你们更不能再戴!” 许光,作为老一辈革命家许世友将军的长子,在北海舰队服役期间同样拥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崇高的革命品质。有一次,他率领舰艇执行一项十分危险的任务。面对汹涌的波涛和复杂的海况,许光沉着冷静,运筹帷幄,带领全体官兵克服重重困难,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充分展现了一名人民海军指挥员应有的能力与风采。 1961年,已在海军工作13年的许光,接到了一项特殊的任务——父亲许世友将军希望他从海军转业回乡,照顾年迈的祖母。对许光而言,这无疑意味着从一个前途无量的军旅生涯到普通的地方工作,是人生轨迹的重大转变。但面对父亲的嘱托和祖母的需要,许光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后者。他舍小家为大家,暂时放下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怀着一颗赤诚的孝心回到了故乡。 在20世纪60年代末,许光面对新县贫困落后的现实,他深知通信设施对于提升地区经济发展和国防动员能力的重要性。于是,他主动请缨,决心在大别山的恶劣环境中建设微波站。这一决定不仅展现了他无私奉献的精神,也体现了他对家乡深厚的情感和责任感。 在建设微波站的过程中,许光带领着一支由民兵组成的队伍,克服了重重困难。他们在荆棘密布的山林中穿梭,脚步坚实有力,肩挑背扛着沉重的机械设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300多个日日夜夜,他们在险峻的山峰上辛勤劳作。高原的气候恶劣,昼夜温差大,缺氧环境对体力和意志都是巨大的考验。然而,许光和他的队伍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士气和坚定的信念,默默无闻地为微波站的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微波站的建设不仅是一项技术性工程,更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为了架设新县第一条35千伏高压线路,许光带领民兵们将几吨重的电线杆一根根地搬运上山。每一次搬运都是对体力和耐力的极限挑战,但他们从未退缩。每当夜幕降临,山风呼啸,许光总是第一个到达营地,确保设备安全,安排次日的工作。正是在这样的坚持和努力下,微波站终于初具规模,为新县的通信网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担任县人武部副部长的二十年间,许光不仅致力于国防动员的工作,还积极发展民兵武装力量。他总是身穿简朴,头戴草帽,背着一个水壶,脚踩一双胶鞋,深入新县的山山水水之间。与老百姓同吃同住,许光严格遵守不喝酒、不抽烟、不吃肉的“三不”规定,以身作则,树立了廉洁自律的良好形象。这种亲民的作风,使他赢得了广泛的尊重和爱戴。 许光的领导方式注重实地考察和倾听民意。他常常深入乡镇村落,了解基层的实际情况,摸清民众的需求和困难。无论是烈日炎炎的夏季,还是寒风凛冽的冬日,许光总是脚步不停,走访各地,确保各项工作能够顺利推进。地方发生灾情和险情时,许光总是冲在最前线,带领民兵和志愿者们开展抢险救灾工作。 1987年,新县遭遇了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整个县域水患严重,危及民众生命财产安全。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许光迅速组织救援行动,奔赴各个受灾点进行查漏补缺,确保水库和堤坝的安全。某天深夜,接到某乡山洪暴发的紧急通知,许光毫不犹豫地乘车赶赴现场。然而,洪水的威力超出了预期,路面被冲毁,吉普车在激流中翻覆,巨大的惯性将他撞出车外,导致重伤,昏迷三天三夜。令人敬佩的是,许光在苏醒后的第二天,尽管身体尚未完全恢复,仍悄然离开医院,重新投入到抗洪救灾的前线,继续守护着新县的安宁。 许光的事迹不仅体现了他个人的勇敢与坚韧,更反映了那个时代无数基层干部默默奉献的精神。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工作,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许光在新县的奉献,促进了当地通信设施的完善,增强了国防动员能力,提升了民众的生活质量。他的工作为新县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78年,许光的大儿子许道仑中学毕业,正值河南新县征兵。许道仑心想,自己可以借助爷爷的威望和父亲的职务之便,实现参军梦。谁知,许光严词拒绝了儿子的请求,斩钉截铁地说:"我早已将高干子弟的帽子摘掉了,你们更不能再戴上它!"许光以自己的言行为儿女们树立了不谋私利、严于律己的榜样。 无论是在领导岗位上,还是在退休之后,许光始终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从不以权谋私,也不搞特殊化。面对组织上给予的种种优厚待遇,他都一一谢绝了。即便是晚年身患重病,许光仍谦逊地对儿女们说:"专家们应该去基层,多为老百姓看病。我的病在县里治疗就可以了。" 一生为民、淡泊名利,是许光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最好的写照。
1978年,上将许世友的孙子许道仑想走爷爷后门,违规参军。他身为河南新县人武部副
有范又有料吖
2025-01-20 16:49:20
0
阅读:148